幾個人一起笑起來。陳濟不去接解縉的聯,隻是順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濟乃山野草民,不懂朝堂大事,
解學士還須多加指點。竊以為,皇上所做之事實係惠及子孫千秋萬載之鴻業,深為欽敬,也思得一聯以概之,不知當否,請皇上和各位大人斧正。上聯是:‘百代正韻稱絕唱’,下聯是:‘千古修書第一人’。”“剛來兩個多月,就會轉著彎拍朕的馬屁了。”永樂笑道。五十歲的陳濟頗有些發窘,低著頭,一雙大眼忽閃著不知所措。解縉忙說:“他是真出於對陛下宏圖偉業的欽佩,才有如此感懷,我看把上聯的‘稱’字改為‘是’字,更為妥帖,皇上看呢?”“書還沒修完,就開始貼金了?”道衍雖不滿意解縉得意後的隨性,但佩服皇上用解縉修書是用對了人,也讚同解縉為皇上選了一大批能修書和會修書的人,他也希望這種氣氛長久下去,形成一股溫暖和煦的颶風,一掃文人心中憤怒的陰霾。他雖居總裁之首,卻不常在這裡,他還兼管著僧祿司等許多事,樂得把瑣事推給解縉等人。見皇上看他,忙說:“臣這些日子一直在和古籍打交道,翻閱了不少同類書籍,是書若成,稱‘千古一書’實不為過,陛下正在做著千古不朽之鴻業。”
“行了,朕今天高興,不和你們計較,再走幾處看看。”永樂一行出來,道衍說:“皇上,陳濟的小弟是大理寺卿陳洽,兩人相差十幾歲,陳洽事之如父兄,他卻彌自謙抑,沒有一絲盛氣以淩人,所居蓬戶葦壁,僅蔽風雨;所為危坐終日,手不釋卷。臣很感慨,若人人都有這等居安思危之遠慮,後世子孫自然福澤不淺啊!”
永樂頷首。劉季箎麵無表情,解縉默然不語,兩個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秉性使然,這也是後來在二人身上發生的一係列悲劇的原因。
“臣王景參見陛下。”永樂到了王景的房間,說聲“免禮”。看著眼前這個乾瘦的老者,道衍介紹道:“洪武年間,他是以博學應詔來朝的,朝享樂章,
藩王朝覲的儀禮均出自他的手,前朝曾做過《太祖實錄》的總裁官,所以,臣薦了他。”“那就是官複原職了?”永樂開著玩笑。“臣不敢!”王景又慌忙跪下了,官複前朝的原職,這等玩笑可不是誰都敢開的。“嗯,朕記起了,建文闔宮自焚,是你向朕進言用天子之禮安葬,禮當其時其事。”“正是微臣。”“博學之人自有博學之用,眾臣都言,朕在做著千秋之偉業,何止朕一人,是列位總裁,是數千儒士,你這個新總裁,要往朕的偉業上多添磚、多加瓦啊。”“臣在所不辭。”“起來吧!”
“臣胡儼參見陛下。”“又一個博學之人!”永樂很高興,胡儼和解縉除都在翰林任職外,兩人還都是內閣閣臣。胡儼之博學不僅是在《詩》《書》等儒學經典的闡釋上,儒學之外的天文、地理、律曆、醫卜等在彆人看不上眼的邊沿學問,在他眼裡也是一門門正經的學科,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深究細覽,曲徑探幽。
出於好奇,永樂即位時還故意讓這位儒臣到欽天監一試,那些在欽天監任職多年的官員也不得不歎服了胡儼在象緯、氣候學上的造詣。以這等綜合的大才學任職掌察天文、厘定曆法的欽天監,實有些屈才,於是以解縉之薦任胡儼為翰林檢討,後來到太學生所學的國子監任了祭酒。
道衍說:“編修中於天文、律曆方麵人才尚少,諸書取舍便有了難處,胡儼任總裁,會帶起一批人。皇上大興文治,文人生逢其時,天下盛矣!”
“臣當竭儘心智以報陛下。”胡儼匍匐道。“起來,起來,用你之才,修好類書就足夠了。”“王褒、王恭參見陛下!”一間不大的房子裡兩個編修一起向皇上行禮。“免禮!”笑意寫在臉上,喜悅漾在心頭,永樂步履輕鬆,已到另一個房間落座。在眾儒臣簇擁下,他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仿佛二十幾歲的青年,迎著初升的朝陽,意氣風發。永樂個頭中等偏上,身材勻稱,一副長長的美髯,垂在胸前;雙目炯炯,顧盼間,流動著深邃、智慧的光波。今天來見修書的儒士們,為示親近,特意穿了一身便裝:頭戴烏紗折角巾,身著盤領窄袖黃袍,腰束透犀玉帶,四十多歲的年紀,俊逸瀟灑,風度翩翩,似乎天子的形象在這一刻就定格成了他的這個樣子。
從在北平做燕王開始,他就接觸了不少儒士,無論是以天下為己任、誌在經邦濟世的,還是長於詩詞歌賦、醉心山水的,抑或是奇奇怪怪的不文不武、相士僧道之輩,不論是哪一種人,隻要是以學問見長的,他都願意交往,獲益匪淺。但礙於森嚴的祖製所限,有時又必須克製、收斂,生怕引起父皇的猜疑,連一個藩王的位子也不保了。
但他又是個脾氣暴躁的異於尋常的人。一個人,一句話的波瀾,就可以讓他暴跳如雷,瞬息之間打破春風和煦、百鳥爭鳴的和諧。他即位之時,基於對首倡“削藩”的齊泰、黃子澄的仇恨以及大學者方孝孺的桀驁不馴,對待政敵,對待斥他為篡、罵他為賊的一乾反抗者,其殺戮之凶暴,無所不用其極。有姓名記載被殺或自殺的就有不下百十人,而不載姓名、不合作的縋城脫走者又有數十人,甚至出現了“誅十族”、“瓜蔓抄”一類的新詞,轉相攀染,自殺、被殺、受牽連者上萬人。然而,對於建文圈外的文人學士,他則大加籠絡,凡在儒學、文學、書法等方麵有一技之長的陸續征用;此次纂修類書,各地舉薦的官員儒士已有二千多人,他還不滿意,在解縉等人的建議下,還要繼續薦舉,最後竟達到了三千人的規模。看著眼前忙忙碌碌的數千文士,真有了那種“天下英雄儘入吾彀中”的喜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陛下,這是‘閩中十才子’中的兩個。”解縉搶先介紹。“朕還記得這兩個名字。修此大型類書你二人有何見教?”看著這一高一矮兩個儒士,永樂似是若有所思,雖有“才子”之稱,卻沒有慣常文人的迂腐之相,他很欣慰。王褒趕忙道:“陛下此舉實乃開天辟地。古之類書編纂雖然不少,然亙古以來未有集全國儒士、輯全國之書纂修如此大部之類書。臣已翻閱了禮部收集的不少書籍,許多乃海內孤本。臣與王恭正在編纂算學類書籍,《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海島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等書,世上已不多見,尤其承先秦算學發展之源流、成書於漢代之《九章算術》,僅於宋沈括《夢溪筆談》中提到,其原書實已罕見。”永樂手拈長髯頻頻頷首。本書的規模和輯錄的存書,不計價格天下訪購的氣勢,在他之前還沒有,做就要做好、做大,做出典範,做出後人的景仰,這就是他為人為事的風格,他也真的做到了。
“臣沈度、沈粲拜見皇上!”永樂隨手拿起了兄弟二人分彆謄寫的薛居正《舊五代史》“曆誌”和“五行誌”兩篇,看著有名的書法大家的娟秀小楷,十分喜歡,眷戀之意油然而生,就有了將來留在身邊的打算。那一列列堪比名家的楷書,讓他情不自禁,美景在前,興趣盎然。他默默讀道: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觀象以垂法,治曆以明時,使萬物服其化風,四海同其正朔,然後能允厘下土,欽若上穹。故虞舜之紹唐堯,先齊七政;武王之得箕子,首敘九疇。皇極由是而允興,人時以之而不忒。曆代已降,何莫由斯。昔武王克商,以箕子歸,作《洪範》。其九疇之序,一曰五行,所以紀休咎之征,窮天人之際。故後之修史者,鹹有其說焉。蓋欲使後代帝王見災變而自省,責躬修德,崇仁補過,則禍消而福至,此大略也……
含英咀華,愛不釋手,他甚至現在就有了將這秀美的書法儘收內庫的想法,也隻能是想法。身心愉悅,話就多起來。
“你兄弟二人雖同出江南之小鎮,師出一門,落筆之時,亦見不同之處,沈度之字才氣放逸,婉麗過之;沈粲之體以遒逸見長,神氣自倍,朕評價當否?”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