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雖一天天熱起來,未進盛夏,又是宮連宮,牆連牆,偌大的北京宮殿裡熱風一時還鑽不進,並不很熱。新到武英殿的喬來喜躡手躡腳進來,把一碗溫熱的參湯放在了禦案上。永樂的視線這才離開奏章,掃了一眼慢慢退下的喬來喜問:“黃儼呢?”
喬來喜一怔,站住,輕聲回答:“今天是奴才當值,黃公公怕是在工房裡歇著呢。”“找他來,朕有事交代。”不大一會兒,喬來喜回來了,說是沒見到黃儼,已差人四處去找了。“混賬東西,不屋裡歇著亂竄什麼,忘了祖上的規矩了?”喬來喜“撲通”一聲跪下了,不敢言語。
“你去查,看他出宮沒有。”“奴才遵旨。”喬來喜忙不迭踢著小碎步又出去了。實際上,喬來喜知道黃儼和漢王、趙王打得火熱,今日去了漢王府,但事關皇家乾係,哪裡敢吐半個字。他原來的差事是隨司禮監少監侯顯出使烏斯藏,上一次去請哈立麻時,因偶感風寒,上氣不接下氣,險些死在那個鬼地方,撿了一條命,回京後說什麼也不想再乾那個差事了,儘管那差事很風光。他把藏人送的一顆碩大的寶石珠子孝敬了黃儼,才在皇帝身邊當了差,心裡自然對黃儼感激涕零。所以,他一邊磨磨蹭蹭在外邊瞎轉悠,耗工夫,瞞皇上,一邊迅速差人出宮去找黃儼。
在武英殿外兜了兩個圈子,終於見黃儼急匆匆回來,便鬆了一口氣。黃儼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連這點子小事都弄不好,薦你到皇上身邊有什麼用?我看,還是去西番大漠曬猴的好。”
喬來喜囁嚅著不敢說話。“看我怎麼和皇上說,你隻管在門口候著。”黃儼說罷,一甩袖子進了宮。“皇上,”黃儼跪下謙恭地稟道,“奴才千差萬錯就差在這會兒,本想著不當值好生歇一宿,剛躺下,漢王府就帶話來,說漢王犯了癔症,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穿個內衣就往外跑,幾個人都按不住,看看天晚了,就沒敢驚擾陛下。皇上知道,奴才治這癔症是出了名的,他們就請了奴才去,寫個符燒了,就水喝下,一會兒漢王就沒什麼事了,現睡得好好的。”永樂倒也聽說過黃儼的這點小伎倆,也知他和漢、趙二王混得廝熟,漢王的突然得病倒讓他直犯嘀咕,怎麼就病了?但他心裡想的卻是另一件大事,沒心思多問,轉了話題:“朕心中煩躁,眼皮狂跳,坐臥不寧,正為北征將士擔憂呢!晝間可有丘福或邊關的折子?”“看皇上說的,奴才哪敢耽擱半毫,送來的早就呈給了陛下。”永樂一想也是,軍國大政,無論通政司、兵部還是內閣,哪怕是子醜之時報來的,隻要是急務,也都要速稟他知道,已好幾日不聞北征大軍的信兒,何福、陳懋也不來消息,心下急了些。“皇上,今兒又近子時了,您還是歇息歇息,龍體需保重啊!奴才和喬來喜都在這兒候著,有大將軍的消息,馬上通稟。”黃儼勸道。自打丘福北去,永樂就沒有一天踏實過,朱能、張輔領八十萬大軍南下,他也沒有這樣焦心。丘福一路北去,他還在不停地曉諭方略,連自己都覺得煩瑣了。禦案上山堆的折子,他看不下去,伸了伸腰,正要離座走一走,喬來喜又慌慌張張跑進來,跪稟道:“皇上,漢王府來人,說漢王又犯病了,請黃公公再去看看。”
永樂瞥了黃儼一眼:“去吧,也代朕問候一下,好生診治,朕準你今晚不用回宮了。”“謝皇上恩典,奴才一定儘心儘力,不負聖望,時候早一定回來。”邊說邊磕了頭退去了。犯什麼癔症,健壯得像頭公牛一樣的朱高煦,多少年來,連個小病都沒得過。但從韃靼殺了使臣郭驥、大明準備出師北伐、漢王請兵未準、皇上拜淇國公為大將軍後,朱高煦整日裡怏怏不快。那陣子,甚至在言談話語中,和全力擁他的丘福也不像以前那樣親近了,永樂看出了端倪,聯想到近日漢王的憂鬱,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晚犯病後,接下來是連著幾個晚上的犯病。這天早朝後,漢王來見他,行禮後佝僂著站在一旁默然不語,臉色蠟黃,腿腳發軟,全沒有了躍馬揚槍、馳騁沙場的豪氣,病病歪歪,氣色極差。
才幾日不見,那個威風凜凜的皇二子的影子都快找不到了,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他的眼前,全是漢王的疆場拚殺和幾次救駕,是淇國公等武臣的讚譽,他有一刻甚至後悔沒遣漢王做大將軍。愛子受了委屈,亟待撫慰啊!永樂忽就覺著又欠了他許多,輕輕問:“有什麼話要對朕說嗎?”
高煦偸瞟了禦座上的父皇一眼,慢慢調整著情緒,好一會兒才軟軟地說:“兒臣對北京再熟識不過了,和父皇一樣,對這兒的山水草木都有情,可這次回來,就是不妥帖的感覺,難受了許多日,隻是不願講,怕掃了父皇的興,沒法子,可再耽擱,兒臣怕是再不能站著來見父皇了。”
高煦嘴裡淒淒慘慘,悲悲戚戚,永樂眼裡滾動著淚珠,細語道:“朕也在考慮黃儼用的不過一些邪術,隻能治標,治本還需醫生。戴思恭告老還鄉,太醫院最好的禦醫當屬院使韓公茂了,叫他來診一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病亂投醫,兒臣已找韓院使診過了,也沒有個好的跡象。不過,兒臣聽說盛寅在民間有‘扁鵲’的美譽,死人都能醫活,醫術很不一般,想找他試試。”
永樂不經意間掃了高煦一眼,看他那眉飛色舞描繪盛寅的樣子竟不像在病中,描繪完了,便又歸於病狀。歎息一聲,若有所思道:“朕傳旨叫盛寅北來如何?”
“不、不、不,父皇,兒臣回京師,就少耽擱一個兩京的路程。”高煦一連迭聲的“不”字,永樂看透了他的心思,無奈地“嗯”了一聲,叮囑道,“朕準你回南京治病,但要注意親王的體麵,管住下人,不要惹是生非;要按禮節覲見太子,不要生出齟齬來。”
“兒臣領旨。”高煦說著便趴在地上使勁叩了叩頭。
安邑縣儒學教諭白威奏言:“安邑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四處流徙,官吏不知體恤,科征不已,小民疲敝窮困,無所訴告,求臣代言,稅糧可否折鈔帛緩納。”
朱高熾看著奏折,沉下臉批道:“守令,民之父母,民遇艱難困苦,當用心拯救,使不失所。今民窮如此而不知恤,又重以征斂,豈為父母之道?命戶部:停征稅糧。令巡按禦史:究治縣官漠視民瘼之罪。喻吏部:白威雖為教官,殊能憂民,任為安邑知縣。”
“改工科給事中陸禎為禮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曹潤為刑科給事中,擢山東道監察禦史金問為左春坊左中允……”高熾寫完,遞給輔臣楊士奇。
士奇一皺眉:“殿下急了些,可否先稟皇上再予實施?”“救民於水火焉能不急?先實施,孤另章上奏。”一向沉穩的楊士奇心事重重,生怕太子高熾做出讓皇上不悅的事來,被彆人抓了把柄。楊士奇的沉穩和他自幼的百般波折不無關聯。父親早喪後隨母改嫁,受不了繼父的氣,又回到楊家。孤苦無依,靠親戚鄰裡們周濟著活了下來。給有錢人家幫工,送富家子弟上學,坐在私塾門外的他,聽著從窗子傳出的朗朗書聲,竟比屋裡的孩子們學得都好,十幾歲時自己就可以授徒自養了,漸漸授出了名氣。建文初因薦修《太祖實錄》,又有人說他史學底子更厚,因而進翰林院任了編纂官。那年,吏部考核史館諸儒,他的策文被尚書看中,雖不是洋洋灑灑的儒學文章,卻是言語精煉的經濟之作,遂舉薦他任了王府官員,永樂即位後轉授翰林院編修,又見他為人豁達,不計個人得失,遂選任閣臣和東宮輔臣,皇帝和皇太子對他都甚為青睞。
楊士奇把高熾批閱過的奏章放在一旁,說道“殿下,還有一事更急些。夏季已至,農事繁忙,臣昨晚散班回府途中,見不少人聚在一起議論紛紛,心急火燎的。一問才知道,輸賦京師的百姓雖來多日了,卻繳不了賦稅,白耽擱時日,怕是所司生事阻滯啊!”
百姓們大車小輛遠道而來,把賦稅糧送到京師已是很累,城門官、倉官們故意生事,敲詐漁利,以致不少人或不能進城或交不了賦稅,滯留在京。楊士奇雖對衙門官員不滿,也不想一下把人家推到風口浪尖上。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