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鄭和、王景弘參見皇上,願吾皇萬歲、萬萬歲!”工夫不大,一高一矮兩個人齊齊跪在永樂麵前,然後是聲如洪鐘、餘音嫋嫋的拜見,回蕩在殿宇中的浩大之氣很快就將方才殘存的悲戚之氣驅散了,接下來是一派帆檣林立、波瀾壯闊的壯觀。
身高近丈、膀闊腰圓的鄭和,是永樂非常得意的天朝大使,他往前一站,就把中等身材的王景弘比小了不少,使本不渺小的王景弘人為的就渺小了很多,永樂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不過,不是衝著王景弘,而是衝著鄭和出使的西洋番國。鄭和無與倫比的洪亮聲音,無與倫比的高高大大的身板,出奇的智謀和見了一般的番王、番臣的“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不正是天朝大國的感覺嗎?不正是他大明皇帝的感覺嗎!望著小山一樣身板的鄭和,永樂心裡歡喜著,方才低沉的陰霾早一掃而光了,招呼二人平身後,言道:“幾十艘巨船,遠洋千裡萬裡,萬頃波濤,異域風情,朕很羨慕啊,把你的新奇見聞講一講,也讓朕君臣分享。”
“有了前兩次風濤海阻的經曆,本次奉旨遠航,奴才首先想到的,就是貨物貯藏和轉運的方便。”鄭和圓潤的聲音和他高大的形象,繪聲繪色地描述,仿佛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融入了他的充滿激情的航行中。
“征得當地國王同意,在樞紐的滿剌加近海荒灘上,辟出一域,開鑿水井,立柵建起了貯存寶物的巨倉,既算是倉房,又算是我遠洋中一個歇腳的驛站。建成之後繼續西行,經錫蘭山到柯枝。很多土人沒有見過這樣大的船隊,也沒有見過這樣精美的瓷器、鐵器和絲綢,還以為是他們日夜禱告的神靈下凡了呢!”
殿內一陣輕輕的笑聲。“奴才之所至,宣讀聖旨,言陛下結好番邦之深意,土民那個高興勁啊就甭提了,真真的把吾等奉為天使,傾其所有招待,並與我易物。皇上知道,錫蘭山是個有名的寶石之邦。土人言,隨便在什麼地方,都能挖出寶石來。
有蛇能吞象,聞所未聞!幾次航行都到錫蘭山,偏偏這國王亞列苦奈兒貪婪成性,滿國滿山的寶石尚不能足其所欲,竟瞄上我大明的寶船了。我們西行的那一瞬,亞列苦奈兒駐足海岸上整整一個時辰,在他心中,邀奪寶船的陰謀就已成形了。寶船回航至錫蘭山時,他這一次的頂禮膜拜,比來時還虔誠,竟率眾臣民到岸邊將我等迎入國都,你若不至,就是欠了他天大的人情似的。看著他強裝歡顏的臉,奴才感到不自在,果然就有人密報了他的陰謀。
亞列苦奈兒暗中發兵五萬人當晚就要襲奪寶船。奴才隨皇上多年,攻埋戰取,多大的陣勢沒見過?將計就計與他周旋,密令兩千官軍抄近路直搗空虛的錫蘭國都,生擒亞列苦奈兒。又令王景弘、費信分兵兩路,一路護住寶船,一路伏在通往國都的路上,待番兵得信回救時,被我伏兵擊敗,大獲全勝。貪心的亞列苦奈兒和他的妻子宗族都給皇上帶回了,就在宮外,請陛下定奪。”
永樂叫聲“好!”誇讚鄭和不僅是天朝大國的使者,還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帥,幾位大臣也隨聲附和,連同王景弘也誇讚一番,隻有夏原吉默默點頭,沒有作聲。
皇上算的是揚威海外、探珍尋奇的政治賬;身為戶部尚書的夏原吉算的還是財務賬:一趟西洋六十多艘巨船、兩萬多水手、船員、官軍,耗費寶鈔約在近千萬錠,折合白銀也有幾百萬兩。寶船除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主要是銅錢、絲綢、瓷器、鐵器、茶葉、漆器等實頂實的東西,而換回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異獸等,大都是奢侈的東西,胡椒、蘇木雖價值不菲,但朝廷能去市上出售嗎?長此以往,有朝一日怕是連官員的俸祿都要發胡椒了,可皇上正在興頭上,一時也想不出個勸諫的好辦法。
正思忖著,又聽王景弘說:“西洋番國無限仰慕中國,紛紛遣使隨船來訪,但他們的使團人員太多,應了這國就不好應下一個,這一次是滿剌加國王率領的五百四十人的龐大使團,分了幾個船才勉強裝下。此外,蘇祿、渤泥、麻剌朗的國王也都要率使團前來,我們隻好往下次排了。”
“不能多帶一個使團嗎?”永樂饒有興致。“皇上,我們的寶船全部載滿了貨物,一個使團的安置也是硬擠出的地方啊!”鄭和補充道。見皇上無比興奮,轉了半天心眼的禮部尚書呂震終於有話可說了,他諂媚的一笑,拱拱手,到了展示他超凡記憶的時候了:“真該恭喜皇上了!臣計議了一下,自永樂三年鄭和岀使西洋,已先後到達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等近二十國,皇上聲威、大明聲威遠播海外,番邦小國莫不以來我大明為榮,僅每年的朝貢者就比以前多了一倍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他的分內之事,永樂斜睨了他一眼,也笑著點點頭。六部尚書中,單單呂震是個十足的不學無術之輩,為人猥瑣、陰險,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每每討好都討不到點上,今日,深思熟慮了好半天,奉承的話才沒有被皇上駁回。洪武十九年,陝西臨潼的諸生呂震以記憶超凡、課業優異由鄉舉得入太學,又有幸以太學生的身份到兩浙稽查貢賦,還奏稱旨,而後遷山東按察司、戶部主事、北平按察司僉事。在北平的這一段,和燕王打得火熱,燕王起兵後就留在北平輔佐世子朱高熾。燕王即位,他做了一任真定知府,永樂三年回京坐到了刑部尚書的寶座上。但他實在是疏於才華,一年刑部堂官下來,所積訴案千餘件。永樂看他實在不是這塊料,就把他調到了比較悠閒的禮部任尚書。殊不知,禮部更是個大家關注的部門,升殿上堂,節日禮祀,接待來使,科舉考試,舉手投足間都是禮部的事,他卻常常因為說錯了禮節被言官們彈劾,弄得永樂恨不能一巴掌把他打下堂去。
呂震也不是沒有長處,他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記憶力好。方才就是,堂上說起的那麼一堆難記的番國名字,彆人拿著笏板,都有可能念錯的字,可他不管有多少,也不管多繞嘴,張口就來,既不用朝板,也不要紙條,更不用彆人補充,還沒有一點紕漏。
永樂八年北征,皇上在漢代名將李陵碑前駐足良久。李陵是出擊匈奴的名將,不得已,投降匈奴。如果漢武帝不是在盛怒之下斬其全家,李陵降敵的真偽也就好辨了。那麼,倘若他永樂的將領也這麼做了,他會怎麼處置?回來之後,永樂想起那段有趣的碑文,後悔當時未能將碑文錄下。而呂震卻在眾目睽睽之下當場將碑文背誦下來,由沈度書成,在場的人無不稱奇。永樂動了個歪心眼,悄悄遣人北去抄錄了一份,拿回一對比,竟一字不差。他既為呂震過目成誦的本事而高興,又為他隻強記、不博學的狀態而氣憤,恨他有才不用在正道上,每每在關鍵時候出笑話。偶爾,他也發一發天地之感慨,這難道就是孟嘗君所謂雞鳴狗盜之輩,那麼好的心思也隻能作些雕蟲小技之用。
呂震的長相也頗有些怪異,長身少須,麵容黃白,深陷的眼窩中一雙大眼卻活靈活現,因人而異地閃爍出或冷或熱的光亮。乍看上去,頗讓人覺得有些書卷氣太濃的迂腐,殊不知他清臒迂腐的外形下掩藏著深不可測的城府,這城府使他在任何時候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輩子不務正業,錯謬百出,卻做了幾十年的禮部堂官。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