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曲徑通幽管水續航 邪風衝殿文華為震(2)_武英殿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英殿 > 第62章 曲徑通幽管水續航 邪風衝殿文華為震(2)

第62章 曲徑通幽管水續航 邪風衝殿文華為震(2)(1 / 1)

陳珜接過葉宗行手中的東西放在一旁,給幾個弟兄分發著。陳瑄表達著謝意,謙遜道:“我也是奉命完成皇差,百姓們如此天高地厚,倒叫我過意不去了。”

葉宗行親自把吃食送到臥床的弟兄們手上,又說了一通安慰的話,才隨陳瑄出來,上馬巡視工地。

這一段的工程約完成了三成,看著軍兵們有些疲憊,葉宗行不免心疼:“原想著,皇上在北京,聖旨下來也需兩個月,農忙時節就過了,上個幾萬人不成問題。不曾想,聖旨快,你的進度也快,還能不能幫上忙?一年之計在於春,看著這滿地裡春耕春播的百姓,我是不忍讓他們放下農活來挖河。”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陳瑄斬釘截鐵,“漕卒挖河職責之事。農忙時節耽擱了,百姓一半的收成就沒了。葉大人也無需歉意,再過半個月,農忙過去了,上個三幾萬百姓一搶,就等於是鏖戰雙方精疲力竭時我方突來了一支生力軍,那是多大的鼓舞?汛前完工根本不愁。”

“煙霧迷蒙,大帥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景,欽佩之至!”前麵就是鴨陳口了,遠處隱隱約約淮水的濤聲已能聽見。控製淮水與湖水進出的移風、清江、福興、新莊四閘同在建設中。軍兵們如此在行,倒不如說他們的大帥在行,見微知著,見善思齊,了不得,他不打勝仗才怪呢!葉宗行自言自語,“半月後百姓們就是上陣,怕也是沒甚活可乾了。”

“還有清江浦呢!清江浦之後的勞作還多著呢,”陳瑄的目光凝視著遠方,越過淮水,一直向南,似是到了揚州、過了長江,“皇上的心思你我都明白。會通河修浚後,海運未廢,皇上又命我於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船一千艘,專事河運,北運的漕糧才由永樂初年的幾十萬石到了現在的二百萬石。運糧越多,就越覺著河道的不暢和風險。軍兵們在管家湖西忙碌,我得閒沿淮水以南的運河仔細走了幾回,主要是看地勢,觀水流。由淮安到揚州的三百七十裡,大一些湖泊有一二十座,山陽有管家、射陽湖,寶應有白馬、汜光湖,盱眙有洪澤湖,高郵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諸湖。根本沒有什麼正規河道,古往今來,就是把諸湖連接起來作為運道,要不怎麼叫做‘湖漕’呢。湖麵雖大,上有風濤之險,下有梗阻之惡,一旦擱淺,那麼重的漕船,施救都困難。不要說前代,就是我朝也有過多次因擱淺而在湖中卸船的故事。”

陳瑄陷入了對往事的追憶中,受前日老者的啟發,他又讀了不少有關運河的書籍,於南運之浚真是大有裨益。

“唐宋以來,於淮安開永濟、高郵開康濟、寶應開弘濟三河,實是人工將諸湖連接起來貯水和泄水。至揚子灣東,一路由儀真接長江口,另一路由瓜洲接長江口。幾百年了,也該好好修繕了。我已奏請皇上,一俟清江浦完工,就開始整理、疏浚湖漕,在舊三河基礎上,一則選擇漕道,清除湖下梗阻之惡;二則如管家湖一般,築高郵、汜光、白馬諸湖長堤,上修纖道,並於湖內鑿渠,既防擱淺又避風濤之險;三則於盱眙洪澤湖修堰,實是將唐宋舊堰——高家堰重加整修,去殘補缺,使全堤連成一體,估算著約有一萬八千餘丈。上述幾個工程完工,我萬千漕船和官船商船舳艫千裡,首尾相接,何等壯觀,再不會有風濤及湖底梗阻之困厄了……”

“大帥之雄心讓在下佩服得五體投地。”葉宗行又一次震動了,“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憂君、憂民、憂天下,更可譽者,舉一反三,修一個淮安段,連江北數百裡不大順暢的運河都慮了,為國家、為朝廷,不遺餘力,古之賢臣循吏也無過於此!此乃皇上的福氣,大明的福氣!有太祖三十餘年之積澱,我永樂朝必開立國以來一代盛世啊!”

正午的陽光正足,兩個人邊走邊聊,卻沒有絲毫的倦怠之意。這幾年也巧,北京、遼東軍屯連年豐收,漕糧運送的負擔輕了許多,使陳瑄能夠騰出手來治理運河。於是,按陳瑄的思路,管湖西及清江浦完工,數萬人又投入了淮河至長江段約四百裡運河大規模的整修中。受淮安的影響,所在府州縣都給予了積極配合,出人、出物而毫無怨言。也是陳瑄善於體恤百姓,愛惜士兵。兵卒外出之時,謙謙和和,公平買賣,對工程所在州縣無所攪擾;因而,由挖河官軍組建的“陳家軍”因運河之浚而名聲大噪,百姓簞食漿壺前來勞軍,盛況空前。

高郵、寶應、盱眙各縣治湖工程完工後,陳瑄移師南下,疏浚了位於長江邊上的儀征、瓜州運口,新開了泰州白塔河運口,這樣,長江中遊江西、湖廣的糧餉走儀征北上運河,江南糧餉由鎮江達瓜州北上,江南東部蘇州、鬆江等處的粟米則由白塔河北上,無論官船、民船都不再因運口原因再走冤枉路。陳瑄奉命又造淺底船三千艘,北運糧餉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每年五百餘萬石的運量,倉倉廩實,為永樂十五年以後百萬人大建北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鑒於北方枯水期長,在宋禮建閘基礎上,陳瑄又著手解決會通河遺留的隱患,在濟寧至淮河間新建水閘九座,以時蓄放。他還擔心冬春時運河總體水量不濟,故從淮水至通州設置鋪舍五百八十六個,每舍置纖夫數人不等,引導或幫助漕船走出淺地。新築的沿河大堤全部鑿井植樹,便於行人來往。

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滄州全部建常盈倉,方便附近各省糧餉粟米的就近貯存和轉輸。定支運之法:江西、湖廣、浙江等江南糧米運至淮安倉,太倉、蘇州、兗州糧米送濟寧倉,河南、山東等稅糧送臨清倉。於是,海運、陸運皆罷,而南起杭州,北至通州,長達三千餘裡的大運河才真正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水上行船,兩岸大堤陸路行人,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運河經濟因運河之通暢而迅速繁榮,杭州、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徐州、臨清、濟寧、德州、天津、通州等碼頭城市商業日漸活躍,朝廷不得不多設稅課司以應對車水馬龍的交易人流。

陳瑄的一生約有一半的光景都在董理漕運,凡所規劃,謀略長遠,一河一渠之成,精密宏達,三十年如一日,舉無遺策。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的第八年,六十九歲高齡的陳瑄還在勘察淮安水利,因急病不幸死於任上。宣宗皇帝聞訃,哀慟萬分,遣官致祭,且輟朝一日,命工部營葬於南京映龍山,立祠清河縣,由官府春秋祭祀。他還覺著,這仍不足以旌揚陳瑄的業績,又追封他為平江侯,贈太保,諡“恭襄”。

斯人雖去,但船暢其流的運河在,高起的大堤,提降的閘門,一道道樹蔭,一口口水井……浮在綠水中的人們稍一回頭,就顧念起這位大半生嘔心瀝血、矢誌不渝於國家運河通暢的巨人。

陳瑄死後的八十年,遊龍戲鳳的正德皇帝明武宗在陳瑄的事上竟也荒唐地明白了一回。沿運河一路南下,順水順風,便感念起陳瑄治水的功業來。這一天,徘徊在陳瑄祠前,佇立良久,實實想留下點什麼,終於有了主意。遂在祠堂的正殿禦賜了“德纘禹功”的匾額,這一評價可不低了,把陳瑄比作了大禹治水的一類人。接著,又揮毫寫下了“肇運金湯數十載,敷土奠川當日中流資砥柱;開漕利涉千萬年,河清海晏今時江漢永朝宗”聯句,武宗皇帝的匾額加楹聯讓陳瑄的祠堂更充實也更有曆史的韻味了。

如果說明武宗這一生都讓人覺著不靠譜,惟有在這件事上算是做了一件靠譜的事。明末清初,寫《國榷》的史學家談遷在拜祭了陳瑄祠後感慨萬端,既為末代君主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器量、昏庸而痛惜,又為不能扶大廈於將傾、無能而又貪腐的權貴群臣而懊惱,於是,寫下了祭平江侯陳恭襄祠,以抒胸臆。詩雲:“江淮漕運力,其事賴恭襄。綠京書元使,黃頭歌擢郎。何人敢折柳,無歲不思棠。鄭伯渠今在,區區未足方。”

一襲掃天掠地的秋風後,南京上空,隨著滾過的陣陣雷聲,豆大的雨點劈劈啪啪砸下來,乾燥了多日的地麵在揚起一股股浮塵後瞬間濕潤,地上的積水很快就沒過腳麵,在低窪處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流。刷刷的雨聲伴著各個水眼口嘩嘩的排水聲攪得文華殿的朱高熾更加心神不寧。他推開宮女,在兩個小內侍的攙扶下來到門口,打開殿門,一股清涼的風卷著雨水迎麵打來,他下意識地倒退幾步,呆呆地注視著密如飛瀑的雨簾。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