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一聲長長的牛角號聲劃破了山間的寂靜,應聲而起的是山間處處響起的牛角號,此起彼伏,四麵八方連成一片,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強大氣勢,把人的心都吹亂了。緊接著,前、左、右山坡後的無數人馬帶著滾滾的塵浪,揚著明晃晃的刀槍,呐喊著、咆哮著山洪一樣先後從三麵山坡上奔著炊煙洶湧而來,二十萬明軍馬上就要被滾滾的黃塵淹沒了。
然而,眨眼之間,山下討戰的劉江、朱榮的先鋒隊伍閃到了一旁,柳升所率的大營亮了出來,一名軍官揮動令旗,一陣“嗤嗤”的火蛇躥過後,“轟隆隆”,一陣陣巨大的炮火帶著尖利的嘯聲飛入衝下山的瓦剌勁騎中,在前峰的隊伍中炸開了一片燦爛的血花,火光閃閃,硝煙彌漫,瓦剌騎兵登時倒下一大片,人哭馬叫。
瓦剌騎兵愣了一下,重新集結,踏著同伴的屍體又風馳電掣般衝下來。近了,更近了,又是一連串滾過天宇的炸雷聲,衝在前麵的數百瓦剌騎兵又在硝煙中斃命了。馬哈木眼都紅了,掙脫了侍衛長達蘭察,舉刀衝下山去,可汗答裡巴見狀,也吆喝著帶人衝了下來。敗退的騎兵又調轉馬頭,簇擁著馬哈木殺奔明軍陣營。
這就是柳升新近秘密訓練了三年的炮軍——神機炮營。大明的新式武器陣前突然發威,打蒙了瓦剌,震驚了所有參戰的人。其實,征戰阿魯台的戰役中,永樂的大軍就已配置了火器,隻是太少,操作也不熟練,隻能作為防禦偷襲所用。回北京後,永樂深感敵兵凶猛,不從長遠上震懾敵虜,邊防將永無寧日。正好張輔又從交趾帶回了一批工匠和火器,永樂看到了火器的長處,遂命柳升在西山開始訓練炮軍,形成了一定規模,最先用在了打擊瓦剌的忽蘭忽失溫戰役中。
火炮威力雖大,但裝填起來十分麻煩,前兩排二十四炮打出後,來不及裝填,迅速撤下,隻剩下十二炮了。
馬哈木的人馬衝得太快,勇猛有時往往是幸運的。就像一個疾跑中突然遇見溝壑的人,無所畏懼的一衝,興許也就過去了,稍一猶豫,就跌入了萬丈深淵。第三通神機炮打過來的時候,打在了馬哈木後麵幾丈遠的地方,馬哈木毫發無損,可汗答裡巴卻沒能幸免,和他周圍的百十個士兵一起被掀翻在山坡上,殷紅的鮮血順著山坡往下淌。答裡巴大瞪著雙眼,驚詫著這比巫師的風雨雷電還要凶猛的神器。當了不足三年的可汗,可憐他還沒有坐熱可汗的位子就一命嗚呼了。
接著,是一陣強弓硬弩的箭如飛雨,借機,明軍的火器營消失得無影無蹤。劉江提著大槍從側翼朝著吼叫的紅了眼的馬哈木和瓦剌士兵衝過來。大槍旋風般旋轉劈砸,如入無人之境。馬哈木像一頭狂怒的獅子,挺雙刀擋過了劉江的大槍,並不戀戰,而是衝入明軍陣營中一通亂殺亂砍。朱榮持槍從另一側殺來,截住馬哈木,馬哈木也隻是打了幾個回合,尋了個破綻往前殺去。他在山頂已看得真切,他的目標就是永樂的中軍大營,擒賊先擒王,用成吉思汗的掏心法,孤注一擲也要把大明皇帝殺死或活捉,失了頭雁,再多的明軍也隻能放下武器,繳械投降。
豐城侯李彬截住了從左麵山坡衝下來的太平部,寧陽侯陳懋、成山侯王通接戰右麵的把禿孛羅所部,炮聲消退了,炮塵散儘了,接踵而來的,是血肉相搏的混戰和廝殺。刀劍的碰擊聲,呐喊聲,或死或傷的慘叫聲彌漫了整個戰場。
太平從心裡抵觸征戰,就在牛角號吹響的時候,他沒有立即指揮人馬衝鋒,雷聲大,雨點小,等馬哈木在第二輪炮聲後衝下山時,他才順勢衝下去。把禿孛羅也耍了個心眼,也是在第一輪炮聲後才率隊衝鋒的。明軍的火炮讓他們發懵,更讓他們清醒。
太平挺著長矛直奔李彬,李彬也不在意,目視遠方兩軍的拚殺。就在太平的長矛刺向他的那一瞬,他閃身躲過,長槍一掃,往太平的頭部斜砸下來,太平猝不及防,驚叫一聲,側仰閃過,夾馬往前一竄時,那槍尖卻劃在了他的馬臀上,戰馬暴叫一聲,揚起後蹄,險些將太平掀下馬背。太平順勢往前跳去,跳上了另一匹馬,舉矛刺倒了衝上來的幾個明軍士兵。李彬驚歎瓦剌頭領的騎技,催馬趕了上來。薛祿大吼著挺槊緊隨其後,掃倒了幾個護衛的敵兵,嚇得太平沒命地兜圈子。
素有“飛將軍”之稱的陳懋,手中兩柄利劍所蘊含的氣力,非常人能夠想象,劍鋒所到,不死即傷。眼見著自己的勇士一個個倒下,把禿孛羅又氣又恨,高舉著一根混鐵棒朝陳懋狠狠砸來。鐵棒落下時縱有千鈞力量,遇到雙劍竟被軟軟地接住了,隨之,硬硬地被拋開,竟險些脫手。回來再戰,橫掃也罷,斜砸也罷,十幾個回合,把禿孛羅渾身冒汗,也奈何不得陳懋,自恃不是對手,尋了個破綻,卷入混戰中。
陳懋也不追趕,躍馬登上一處高坡,拈弓搭箭,單射武勇凶猛的瓦剌騎士,箭無虛發。成山侯王通的大刀隨風飛舞,隻在瓦剌兵聚集的地方猛殺猛砍,像一股湍急的激流,旋到這裡又旋向彆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煙塵滾滾,戰鼓聲聲,成千上萬的人蜂擁著衝鋒、推進、搏殺,各色兵器在陽光下閃著冷幽幽的寒光,轉眼間就染成了血紅紅的屠刀。戰事呈膠著狀,連喊殺聲都弱了,大地蒸騰出血與鐵的濃烈腥味。
永樂立馬一座小山岡,俯瞰全局戰況。瓦剌的三萬多人馬卷入到明軍二十萬人的戰陣中,雖像幾股渾濁的水流流入一池清水中,注定會被吞沒,但那股水流卻那樣強勁,是劈波斬浪,勇往直前。蒙人的勇猛他是深深知道的。靖難時,他北上大寧,就為得到寧王帳下的精銳和朵顏、泰寧、福餘三衛的騎兵。
永樂的眼前,一員瓦剌將領舞著雙刀領著一支數百人的騎兵在明軍中衝出一條水線,激流勇進般朝他的大纛旗衝過來,永樂示意一下,在隆隆的戰鼓聲中,鄭亨中軍的萬餘騎兵一聲呐喊蜂擁而上,像包餃子一樣把馬哈木的騎兵圍在中心。瓦剌兵雖少,但一人應付幾個人也毫無懼意,直至體力不支,力竭而死。
鄭亨舉雙刀直取馬哈木,兩個人、兩匹馬、四柄刀帶著呼呼的風聲,鏗鏗鏘鏘攪打在一起,二十幾個回合不分勝負。馬哈木一心要奔到永樂皇帝跟前,虛晃一刀,奪路而走。鄭亨不知是計,催馬追趕,隻聽弓弦一響,一支羽箭呼嘯而至,鄭亨躲閃不及,正中左胸,大叫一聲栽下馬去。
馬哈木圈回戰馬,正要補上一刀。斜刺裡被一個黑塔一樣高大魁梧的明將挺大刀攔住。
“吳允誠在此,快快下馬受死!”言畢,那柄大刀摟頭蓋頂砍下來,馬哈木忙舉雙刀往外磕,“哐”的一聲巨響,他兩臂發麻,撥馬回來時,重傷的鄭亨已被救走了。
處處都是生力軍,馬哈木驚訝,他簡直被南朝皇帝的用兵弄懵了,隨你出現在哪裡,都有明軍等候;隨你怎麼衝,都有大將攔路。他有些氣餒,但沒有退路,嘴裡罵著老賊休走的蒙語,挺著雙刀殺了過來。吳允誠一夾馬肚,用蒙語喊著捉拿盜馬賊的狠話,一長兩短三柄刀攪在一起。
草原上,盜馬賊是最不齒於各部的蔑稱了,明火執仗,真刀真槍對打可以,搶人搶物可以,惟有偷偷摸摸盜馬賊的舉動尤為大家所痛恨。馬哈木被冠以這樣的稱呼,哪裡受得住,舞動雙刀,恨不能將對方立時碎屍萬段。二人糾纏在一起,他就把直取皇帝的事放在一邊了。薛斌舞大刀在馬哈木的亂軍中橫衝直撞,一會兒蒙語一會兒漢語地吆喝著,瓦剌將士疑惑地猜度他的身份之際,腦袋已經搬家了。
留守大營的朱瞻基再也待不住了。第一通炮聲隆隆滾過,朱瞻基手握佩劍在帳內不安地踱著;又是兩通密集的炮聲和混雜著蒙語漢語的喊殺聲,他的心裡更癢了;初次臨陣的緊張、興奮和好奇驅使著他恨不得躍馬揚刀,衝到兩軍陣前,殺個痛快。幾步踱到帳外,山嶺相隔,什麼也看不見。他又飛身跨上玉鎏驄,嚇得小太監李謙、金英和侍衛胡安、劉虹、張山、阮修文等一乾人攔到馬前,朱瞻基一扯馬韁道:“孤在大營裡走走。”隨即放馬在營內慢跑。留守中軍的譚青聞訊趕過來,生怕太孫年輕氣盛,殺到陣前去,就過來解勸,反複說起留守大營的重要,朱瞻基的心便慢慢沉寂下來,卻不肯下馬。
這時,前麵煙塵騰起,傳來了咿呀咿呀的喊叫聲,譚青撂了句“殿下且待”的話就率部衝了出去,不一會兒就傳來了衝鋒的喊殺聲。原來,雙方激戰正酣,馬哈木一支幾百人的騎兵被打懵了,被明軍追趕著且戰且走,直奔三峽口而來,正被譚青截住,一通廝殺。前有伏兵,後有追兵,困獸猶鬥,瓦剌騎兵沒了退路,拚死衝殺,以一當百。明軍雖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卻不能很快取勝。朱瞻基隻聞其聲,不見其戰,心裡的小鼓又一陣陣敲起來,一個時辰他就沒下馬,時而走上一圈,時而駐足觀望。
小太監李謙也是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跟了皇太孫幾年,陪著練武,陪著讀書,也是天生的武胚子,弓馬刀劍實際上比朱瞻基還嫻熟。他早看出了皇太孫想到陣前一試身手的心思,但刀槍無眼,太孫那麼金貴,平安第一,自己雖也想著殺到陣前,像鄭和當年一樣立下戰功,有個出頭之日,卻不敢造次。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