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小夥子下去了。看著小夥子的背影,劉江說:“知道解縉、解大學士吧?”見康旺點頭,又道,“永樂八年遭陳瑛、紀綱等人陷害致死,全家被徙到了這天寒地凍的遼東。那解縉也是一代才子,隻因少年中第,口無遮攔,輕狂了些,家屬、親族又何罪之有?我雖是個大老粗,但我惜才。那年到任後,我著人費了好大氣力才在鴨綠江邊的鎮江堡找到解家,做了安置,幾年前,又把解縉的長子解禎亮找來做吏目。今日說來,皇家的事解縉摻和的太深了。也難怪,身在機樞,不說也不行!”
康旺雖遠在邊鄙,朝中的事也略知一些,知道閣臣、翰林學士解縉實為二皇子漢王構害,大帥隻是不願說透罷了。
午膳後議過事,康旺回東寧衛和原部下敘舊。送走康旺,劉江踱步到海邊,坐在一塊潮濕的礁石上。
皇上的信任有時也是負擔,這遼左,多大的地界啊!南迄旅順口,北至黑龍江,除了各衛鎮守的官軍,莽莽蒼蒼數千裡,幾乎都是蒙人或土人,和他們打交道,既簡單又複雜。一句話就可能讓他終生信你、服你,一個舉動也可能讓他立時與你反目。必要的軍政事宜外,他這一年中的大部分光陰都巡視在了各部間。及時地噓寒問暖,及時地下達上傳,及時地疏解糾紛,及時地排憂解難,四個“及時”讓他在土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劉大帥一個字條,土人們就敢為他兩肋插刀。皇上北征瓦剌時,他先鋒中的精銳都是由土人組成的,勇往直前而無所畏懼。近些年,他遼東將軍的肩頭等於又加碼了,倭寇們數十到數百不等的一群又一群,頻繁在他遼東的海域活動,海岸線太長,防不勝防,雖沒造成損失,卻是他的心病,所以他去年就親至金州,想徹底摸清倭寇的活動軌跡,尋機痛殲之。
中軍徐剛和劉江之子廣寧右衛指揮僉事劉湍率衛兵們遠遠地站著,每當這個時候,屬下們都知道大帥在思慮大事,沒有極特殊的軍務,誰也不去打攪。遠處,海麵上幾葉小舟,悠悠蕩蕩,悠閒地描繪著一幅從容、亮麗的季春之景,沒有倭寇的襲擾,這該是多麼嫻靜、安逸的一灣碧水,該是多麼厚重、累實的一個漁灣。
鹹鹹的海風夾雜著淡淡的霧氣吹過初夏的海岸,附著在礁岩上的幾株柔弱的綠植搖搖身子,似乎又長高了一點點。海風之後,海浪由遠及近,撲打著劉江身下的岩石,又緩緩地退去了。千百次,千百年,亙古不變。與蒼茫的有著悠久曆史的大海相比,再長的人生也隻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劉江心中暗暗一笑,快一個甲子了,六十年的風風雨雨,近來,過去的影子總一幕一幕真切地浮現在眼前,多少戰陣,多少磨難,多少坎坷,連他自己都說不清,甚至,連頸上的人頭也兩次險些被皇上拿走。
他是南直隸宿遷人,早年,父親隨太祖舉義,在徐達麾下當兵,後因重傷在家療治。十二三歲的他,已經懂事,實在不忍體弱傷重的父親再回到血淋淋的疆場拚殺了,幾次商量不通,他就偷著從家裡跑出來,冒父親之名毅然代父從軍了。小旗官雖嫌他年小,卻總比一個不能上陣的重傷號要強,也就點頭默許。從此,他跟著大將軍徐達戰灰山、打黑鬆林,幾年下來,從士兵到小旗,又升為總旗,後來就留在了燕王麾下的燕山後衛。
又是多年的曆練,燕王發現,這個三十歲左右、體貌偉岸的小軍官,不僅敢打敢拚,還有一些小謀略,便擢升他為百戶。他身上的功夫也隨著多年的實戰曆練而大有長進。靖難中,常為軍鋒,大小數十戰,連朝廷大軍、南軍中的第一猛將平安也敗在了他的手下,再升為指揮使。但有兩次致命的錯誤使他未能像朱能、李彬一樣封公封侯。
靖難末期,南軍駐守的宿州,屯集軍糧數十萬石以阻燕軍南下,燕王命劉江率三千人截斷南軍餉道。燕軍本身就已孤懸敵後,劉江說三千人太少,五千人將就成行,因而趑趄不前。瞬息千金的決戰時刻,有令不行乃軍中大忌,雷暴脾氣的燕王勃然大怒,立命推出斬首,諸將跪倒一大片,才保全了他一條命。燕王登基後即以此過隻給了他個都督僉事,幾年後才升為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出鎮遼東。皇上第一次北征阿魯台,他先是做前鋒,回師後又率軍殿後,勇冠三軍,永樂即軍中晉他為左都督,再鎮遼東。當他還陶醉在勝利中、對所履新職毫無認識的時候,大寧前衛卻被一小股韃靼遊騎夜襲,死傷百餘人,皇上震怒,命錦衣衛縛他進京,又要斬首,經眾文武多方解勸才予寬宥,永樂九年回遼東任上,從此小心謹慎,使敵虜再無可乘之機。
皇上下旨嚴飾海防。其實,數年前他就已經注意到,瀕海郡邑倭患愈演愈烈的勢頭,早在洪武二十七年倭寇就曾在金州登岸。連這樣大的金州都敢入犯,還有哪裡不敢?所以,從永樂十二年隨駕北征再回遼東後,他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遼東的海防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拔地而起的礁岩下,浩渺無際,白浪點點,金線、馬雄、白山等諸島在影影綽綽中點綴在大海深處,在湛藍色的天際下倒像是幾隻觀潮的大眼睛,日夜注視著海上的動靜。繼而,海天之間檣帆林立了,五顏六色的旗幟斑斑斕斕,各類兵器閃爍著耀眼的光點,座船上“劉”字大旗分外醒目,遼東將軍、總兵官、左都督劉江開始率水師在一望無際的海上巡視了。
他曾多次下海,走遍了金州附近的大小島嶼,並在金線、馬雄、白山、王家山等十幾座小島上都布下斥候,修建秘密烽火台,偵伺倭寇的動靜,基本摸清了倭寇的大致人數和活動規律。盤算著選一處有力的地形給倭寇以重創。金線、王家山地勢平坦,林木較少,不宜設伏,且距金州太遠,也不易調兵,而馬雄島是登陸金州的咽喉,為倭寇必經之路,島上的望海堝地勢險峻,且有樹木做屏障,最宜設伏。他已胸有成竹,要把大股倭寇引到馬雄,來一個乾淨利索的甕中捉鱉。於是,謹斥候、修烽台、得機伏擊倭寇的折子遞進了皇宮。皇上點頭了,他就可以相機而動了。
海上起風了,一陣又一陣層層疊疊的海浪相擁著由遠而近,撲打過來,越濺越高,就要拍打到礁岩上了。乾練的中軍官徐剛遠遠喊道:“大帥,再不往後退,一會兒就要遊回去了。”
在他身邊十幾年,徐剛深知大帥的為人,於歸附的各部族恩禮有加,於麾下的軍兵士卒恩威並重。北征歸來,看到幾個士兵因腿傷行走艱難,便把座騎讓給士兵,隨之,衛士們紛紛下馬。兩軍對峙之時,他衝在最前麵,將士們緊追大帥,無堅不摧。論功行賞之時,他幾乎把自己所獲的寶鈔和絲帛牛羊全部送給部下,這也是他深得人心的所在。在部下的心目中,劉江不僅是他們的大帥,也是他們最親近的長輩,更是值得他們信賴的人。
劉江站起來往後走了走,說道:“洪武二十七年倭寇襲掠金州,永樂初年曾犯過遼東,這樣算起來已是多年不來了,越是這樣,我就愈加擔心。一者,我們的斥候、烽火台雖然隱蔽,畢竟倭寇狡猾,是不是已經發現了?二者,倭寇會繞過金州外的小島,繞過我們的斥候,乘夜直接在金州登陸嗎?”
“大帥無時無刻不在思慮著倭寇的事,真是入戲了。”徐剛說,“您想,他們從對馬等地遠道而來,船又不大,必然疲憊不堪,一定會在金州外的島嶼上休息一下,做好突然登岸準備,繞道的可能性不大。隻要他一落腳,我們就會知曉。再說,即使直接登陸金州,金州沿岸的堡壘也能抵擋幾個時辰,這一打起來,金州各衛所的官軍就會悉數趕到。故卑職以為,沒有十分把握,倭寇不敢輕犯金州。”
“我現在是要他有十分把握,”很明顯,徐剛雖在劉江身邊多年,遠沒有追上大帥的思路。劉江說,“我們未曾交過手,還不摸他的脾氣,尤其那個慣寇,叫什麼山本一郎。我們在各島放斥候、設烽台,縱然是秘密,他也不一定聽不到風聲。怕是各島他們也都走過,甚至連金州也會有窩點。我已琢磨好,下一步,就讓他的把握越來越大。明日起,你從中軍裡選些伶俐弟兄,三五人一群,喬裝到金州街上走走,多和商家搭話,看看有沒有個蛛絲馬跡;再安排一些士兵轉轉,故意散漫一些,話裡話外說官兵們都隨劉大帥去兀良哈平叛了,十天半月回不來;再過兩三天,讓沿海城堡裡的士兵也出來走走,放風說當官的走了,大家也輕鬆悠閒幾日。用此三策主動引他上鉤。千萬記住,軍營和城堡裡的官軍,平日隻出來三成輪流操練。倭寇見金州空虛,若有偷襲之意,必會乘虛而入。”
“大帥高見,我今晚就安排,明早就把人撒出去。”徐剛的思路一直在防上,想著有了諸多的防衛辦法,倭寇就不敢來了。倭寇不登岸,遼東也就平安無事。現在想起來,那麼做早晚是隱患,就像用一道紙屏障對付蚊蠅一樣,一不小心,紙破了個洞,蚊蠅就會湧入,逮住毫無防備的人們吸吮鮮血。大帥的誘敵滅敵之計,是釜底抽薪,是根絕倭患的好辦法。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