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四月三十日,明天就是五一節了,學校單位都放假了,尚昊和姐姐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出去旅遊啦!媽媽說今晚就自駕出發,第一站是九華山。尚昊對這次旅行充滿了期待,為了更好地了解九華山,他還特意上網搜索了關於九華山的相關知識。
九華山的來曆可以從地質、曆史文化等多個方麵進行追溯。在約8億年前的震旦紀,九華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後,這裡經曆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如板塊碰撞、地殼升降等,這些運動塑造了九華山獨特的地質地貌。
約1.4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晚期,地下岩漿侵入地殼,形成了九華山花崗岩體的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地殼不斷上升,花崗岩體逐漸出露地表,又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流水切割等外力作用,逐漸塑造出了如今九華山奇峰怪石、峽穀幽深的地貌景觀。
名稱由來
原名九子山:九華山最早叫九子山,因山峰奇秀,峰巒異狀,酷似童子,唐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後來九子山就改稱九華山。
佛教賦予含義:在佛教文化中,“九”這個數字具有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吉祥、尊貴和多子多福。而九華山的九座主峰高聳入雲,宛如九位仙人並肩而立,象征著佛教中的九華之境,即修行者通過艱苦修行最終達到的精神境界。
佛教文化起源
九華山佛教文化的起源與一位來自古新羅國今韓國)的僧人金喬覺密切相關。
唐開元末約公元742—747年),金喬覺渡海來華,到九子山修行。他棲居岩洞,以白土觀音土)摻米為食,潛心苦修。
至德初年約公元756年),當地鄉紳諸葛節等發現了苦行的金喬覺,深為感動,於是發心共建寺院,請金喬覺居之。
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肉身不腐,僧眾認為他是地藏菩薩化身,尊其為“金地藏”,九華山由此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逐漸成為佛教聖地,聲名遠播。
現代旅遊開發對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傳承既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引發了一些挑戰,具體如下:
積極影響
1.促進文化傳播與認知
擴大影響力:旅遊開發使得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有了更廣泛的傳播途徑。每年大量遊客的湧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佛教寺廟文化,包括寺廟的建築風格、宗教儀式、佛教教義等。這有助於提升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增強文化認同感:遊客在參觀寺廟的過程中,深入體驗佛教文化的內涵,能夠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2.提供經濟支持與保護動力
資金投入:旅遊收入為佛教寺廟的維護、修繕和保護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資金,寺廟可以對古建築進行修複和保養,保護珍貴的文物和曆史遺跡,確保佛教寺廟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激發保護意識:旅遊開發讓當地政府、寺廟管理部門和居民意識到佛教寺廟文化的重要價值,從而更加重視對其的保護。他們會采取一係列措施來保護寺廟的環境和文化遺產,製定相關的保護政策和規定。
3.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文化融合:旅遊開發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在與現代文化、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實現創新與發展。例如,一些寺廟會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多媒體展示、文化講座等形式,更生動地向遊客傳播佛教文化。
衍生文化產品: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圍繞佛教寺廟文化開發了各種衍生文化產品,如佛教工藝品、紀念品、文化書籍等。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佛教寺廟文化的表現形式,還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載體。
消極影響
1.商業化過度帶來的文化失真
經營活動乾擾:隨著旅遊開發的深入,一些寺廟周圍出現了大量的商業經營活動,如商鋪、飯店、娛樂場所等。過度的商業化可能會破壞寺廟原有的寧靜氛圍,使遊客難以真正感受到佛教文化的莊嚴和神聖。
文化內涵被淡化:部分商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可能會對佛教文化進行片麵解讀或過度包裝,推出一些與佛教教義不符的旅遊項目和產品。這容易導致佛教寺廟文化的內涵被淡化,使遊客對佛教文化產生誤解。
2.遊客行為對文化傳承的挑戰
不文明行為:一些遊客缺乏對佛教文化的尊重和了解,在寺廟內做出不文明行為,如大聲喧嘩、隨意觸摸文物、破壞寺廟環境等。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其他遊客的參觀體驗,也對佛教寺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了損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