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
唐俊輕啜一口紅酒。
賀維男爵點頭說道:“真是年輕。
聽說您十三歲便輟學工作,二十歲已嶄露頭角,成為洪興集團的掌舵人,同時創立了巨獸集團……”
“如今更名為泰坦集團。”
唐俊全神貫注地補充道。
他知道,今晚的談話將深刻影響他未來在香江的一舉一動。
二戰後六七十年代,全球掀起殖民地解放浪潮。
英吉利步入衰落期,進入“非殖民地化”階段,解散了殖民地部門,相關人員並入外交部。
自此,英吉利開始考慮如何退出殖民地。
英吉利以精明聞名,其智慧不僅閃耀於殖民帝國的擴張,更體現在帝國的有序撤退中。
若說建立帝國依賴於時代機遇,維持帝國則需穩固製度與堅定意誌,那麼從容優雅地解散帝國,則堪稱一門非凡的藝術。
英吉利從殖民地撤離的過程,經曆了由被動退出向主動撤退的轉變。
在內陸區域,英吉利先是推動自治政策,隨後逐步引導至其他路徑。
而麵對沿海或島嶼上的港口與商業中心,在去殖民化的進程中采取了特殊策略。
這一安排的核心在於維係英吉利的傳統利益。
因此,英吉利精心策劃的撤退,引發了人類曆史上最為慘烈的內部紛爭:印巴衝突、中東領土爭議、非洲種族矛盾,以及新馬地區的諸多問題。
可以說,英吉利是曆史上道德感最為淡薄的帝國之一。
早在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北上考察後意識到,英吉利從香港的撤退已成定局,香港的未來被正式納入英吉利的戰略考量。
如何撤退,何時撤退,均已納入法律框架。
簡而言之,就是儘可能汲取這座城市的所有資源,將頂尖人才引入英國,逐步轉移優質產業。
在房地產領域,港府出台了《郊野公園條例》。
香港可供居住的土地僅占總麵積的7,而保護區卻占據了40。
這一條例既保護了英吉利地產商的利益,也確保了本地地產商的收益!
通過這種方式,港府得以大量出售土地,同時增強中產階級對政府的信任。
在工業方麵,香港隻能依賴英聯邦獲取重工業產品,使其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
當然,在撤退過程中,英吉利試圖帶走一些優秀的工業企業。
在香港所有企業中,特斯拉集團和泰坦半導體是最具潛力的兩家。
至於塑料製品、玩具、鐘表、服飾等輕工業,英吉利根本不屑一顧。
唐俊與廉政公署交鋒後,英吉利方麵突然注意到特斯拉集團生產的雙層巴士在國際市場上的熱銷。
隨即,他們對比了t1型雙層巴士與本地巴士產品,結果顯示t1型顯著優於本土品牌,領先了一個時代。
此外,他們調查了泰坦半導體,發現其街機工藝同樣超出市場主流水準一個時代。
因此,外相賀維男爵急於今晚會見唐俊。
英吉利深知,房地產不過是斂財工具,而先進重工業與科技才是國家命脈,能創造大量就業。
這是帝國衰落後急需的資源。
即便無法轉移這些技術,英吉利也有辦法破壞它們。
得不到的,絕不會留給香港。
當強國動用國力針對一家企業時,他們有的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