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禦史台分為台院、諫院和察院,台院的長官便是侍禦史,李光是台院的長官。
禦史台的長官是禦史大夫,這是二品官。
為了避免禦史台的權力太大,宋朝一般不任命禦史大夫,僅為加官或檢校官帶憲銜,反而是禦史中丞這個二把手,作為實際長官。
李光二十八歲中進士,外放開化擔任縣令,因為有政績,轉任平江府常熟縣擔任縣令。
任職期間,權臣朱勔的父親朱衝,縱容家仆禍害百姓。當時的朱勔,靠著搜尋奇花異石深受宋徽宗恩寵,權勢滔天。
李光隻是一個縣令。
普通縣令遇到朱勔,早就投其所好,爭取搭上朱勔的這條線。
李光不畏強權,抓了朱衝的家仆問罪,觸怒朱家後被貶。後來得到劉安世的舉薦,李光才出任司勳員外郎,又升任符寶郎。
擔任符寶郎時,宋徽宗要禪位,李光早早的交出符璽,使得宋欽宗順利登基,得以升任侍禦史。
侍禦史是實權官職,能直接彈劾官員。
李光一向儘忠職守,糾察不法。隻是李邦彥、張邦昌之流早就被殺了,連耿南仲、唐恪這些人都被處置,即便朝中有些貪官汙吏也都收斂起來。
禦史台反而沒什麼事。
李光不是喜歡風聞奏事的人,許多禦史台的言官聽到一點風聲就喜歡彈劾。可是他講究罪證確鑿,有確鑿的證據才去彈劾,也就更沒什麼事兒。
李光翻看著言官遞上來的劄子,卻都不怎麼滿意,都是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沒有確鑿證據。
陛下是雄主,沒有確鑿證據去彈劾,容易被皇帝處置,反而影響自己。
在李光挑挑揀揀的時候,一名侍從急匆匆進來,稟報道:“大人,宮中傳旨,陛下召您立刻入宮覲見。”
李光聽到召見也愣了下。
升任侍禦史後,他除了日常的上朝議事,其他時候沒有單獨見過皇帝,和皇帝也沒有交談,今天竟然單獨召見。
莫非陛下要彈劾誰?
李光打起精神離開禦史台衙門,一路往宮中去。待進入垂拱殿,李光發現政事堂的宰相,以及樞密使種師道在,更是不敢怠慢,行禮道:“臣李光,拜見陛下。”
趙桓沒有兜圈子,說了金富軾覲見,以及抓了高麗王迫使高麗稱臣,接受大宋駐軍的事情,最後說要安排人去高麗,打算由李光帶隊。
大致的情況說完,趙桓說道:“李卿,派你去高麗主持局麵,你有什麼想法?”
李光聽到後,快速思考著。
去高麗主持局麵,不是去晃一圈,而是常駐高麗。換做太上皇主政時,李光絕對不願意出使的。如今陛下主政,結合當今陛下的誌向預判,去高麗是有機會的。
陛下一直宣傳貫徹的,是重塑華夏脊梁,恢複華夏大一統的地位。在這樣的背景和前提下,常駐高麗是為了將來拿下高麗。
這是立功的機會。
要論資排輩的往上走,一步步的登台拜相,對他來說難度非常大。
李光不像何栗,是狀元出身,中了狀元的人,升遷軌跡都不一樣,而他李光考中進士都快三十歲了,蹉跎了很多時間。
他更不像宗澤、張叔夜等人那樣善戰,能夠以文官的身份去帶兵打仗,自己在作戰方麵也不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