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堯舜禹時代的一萬四千年前,生活在長江中下遊的先民便已經開始馴化水稻,直到公元前5000年時代的河姆渡人,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已經趨於成熟。
河姆渡人利用篩選選穗法和水浮法,並建立不同的種子田來進行水稻育種。
而在炎黃時期的黃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南美洲,薩赫勒,歐洲地區,人們分彆完成了粟、小麥、土豆、高粱、黑麥的馴化和育種。
豎亥來到有夏氏的一開始,也曾考慮過將農作物育種的事情提上日程。
一來這件事已經有人在做,並且初見成效,那便是堯。
二來農作物的育種,時間跨度動輒十數年,要推廣鋪開,因地製宜還得再花費十數年,過於漫長的周期令豎亥不得不將其暫時擱置。
畢竟在擁有完善現代科學思想體係的二十世紀中葉,擁有各類現代工具和專業團隊的農業專家,也足足花費十一年才獲得一定的成果。
來自兩河流域新月沃土的小麥,通過此時的貿易路線進入黃河流域,如今也開始小規模種植,隻是對於小麥的育種,先民們並不上心。
因為已經擁有了更成熟的作物粟和黍,小麥這種產量不穩定,相較於粟黍不耐於儲存,需要良好水利工程,精心嗬護的作物並不受先民們的青睞。
同時小麥還需要精加工,直接蒸熟味道還不如黍。
粟,對土壤要求低,耐旱,春種秋收,可長期保存。
黍,雖然難吃,產量也低,但對土壤適應性強,可以作為粟的補充。
儘管以上兩種作物的優點很明顯,但是豎亥明白,未來小麥的產量優勢和高熱量可以直接彌補上述所有缺點。
“引入更多樣的小麥,為未來做一點準備。”
豎亥明白自己不能一直全情投入在大洪水上。
不管洪水如何肆虐,日子還是要過的。
......
西王母選夫的盛典如期召開。
兩千多壯年男子齊聚西王母國的祭壇之下,他們中大部分是西王母國及其附庸部落的男子。
其中三四百人來自各地的貿易隊伍。
“這老頭,牙齒都掉光了,他也要去?”
“他會不會死在決鬥中啊。”
“我覺得,他會死在路上......”
商均和豎亥看著周圍的各色男子,不由麵麵相覷。
“小孩!彆把鼻涕擦我身上!”
商均趕走一個不長眼的小孩,擔憂的對豎亥說道。
“西王母到底是什麼樣的,怎麼什麼人都能來。”
豎亥搖搖頭勸慰道:“西王母在這裡猶如神明,自然不能以常理對待。”
突然一個可怕的念頭在豎亥腦海中出現:萬一西王母根本不是人呢?
豎亥立即搖頭打消了這個念頭,非人類怎麼可能和穆天子瑤池相會,依依惜彆。
“先把麥種搞到手,馬匹可以不急,遊牧民會把馬匹的馴養和育種完成,然後‘送’到我們手上的。”
“直到漢朝,水利設施和鐵器牛耕成熟以後,小麥才逐漸被官方開始推廣。”
“小麥的推廣,還需要石磨技術和更加精細的耕作,這些對我來說隻是時間問題。”
“假如一切順利,也許在我老死之前,小麥可以提前登上曆史舞台。”
“有了高產量和高熱量的作物,人口和社會分工可以更快的發展。”
一陣歌聲自祭壇之上傳來,打斷了豎亥的思考。
豎亥抬頭望去,大祭司周身圍繞著四個女巫,她們演奏著來自中原的陶笛,骨笛,來自石峁城的口簧,還有來自西方的原始琴類樂器。
下方的階梯上,是青銅鈴和獸皮鼓作為和聲。
“這裡的樂隊和演奏方式比安邑的還要複雜。”
“等回去以後讓那個叫姬棄的家夥派人來這裡取取經,我們也要有更宏大的樂隊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