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隻憑我清源縣捕快班子,怕是有心無力啊。”張希安不敢貿然答應。畢竟關係重要,答應下來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放心,周邊各縣都會展開巡查,但是以清源縣為主。”漕運使說道。“若是有需要協調的地方直接與我分說即可。特事特辦。”
“大人,下官鬥膽,還要問您一件事。”張希安說道。
“說。”漕運使絲毫沒有拖泥帶水。
“下官鬥膽問一句,船上這些人都靠得住嗎?”張希安問道。
漕運使被問愣住了。“理應是靠得住的。每條船上配七名護衛,都是漕運衙門的老人。管理十個八個船工沒問題。”
張希安聞言點點頭。確實漕運衙門轉運官鹽不是一天兩天了,很多漏洞都已經被堵死,要想輕易劫持漕運船隻基本不可能。而且劫持官鹽勞心費神不說,獲利有限,風險也高,一般賊人也不會打官鹽的主意。
“賢婿啊,這案子怕是有些棘手。”王飛把張希安拉到一旁說道。“而且官鹽轉運之事涉及民生,弄不好是要出亂子的。”
“嶽父,我覺著這案子關鍵之處是找到官鹽,彆的反倒可以推後。”張希安說道。
“怎麼找?三百多人都沒了,哪裡去尋那官鹽?”王飛滿臉黑線,“清源縣的官鹽尚可支持一些日子,但若是時間久了,官鹽價格必定上漲,到時候定然私鹽泛濫,民不聊生。”
“就不能從彆處再調些官鹽過來?”張希安問道。
“哪有那麼簡單。”王飛一臉苦笑。“各州縣的官鹽數量都是定數,沒有鹽引可拿不到官鹽。差個幾十石倒還無傷大雅,像如此這般巨大的窟窿,哪裡堵的上?一條大牯牛船可運二百六十石左右官鹽此處采用宋朝稱重計量一石約等於九十七千克)。二十三條大牯牛船可就是五千九百八十石官鹽。這基本就是青州府八十萬百姓一個月的用鹽了。”
張希安不擅算數,但既然王飛這麼說,肯定是大差不差的。
“我去見漕運使。”張希安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找他作甚?不是剛出來?”王飛有些好奇。
“漕運使大人。”張希安回到衙門會客廳,躬身行禮道。
“何事?”漕運使說道。
“下官敢問大人,是先查案子,還是找尋到官鹽?”張希安問道。
漕運使被問懵了。這有什麼區彆?破了案子不就能找到官鹽了嗎?換句話說,官鹽找到了,不就是破案了?
“此言何意?”漕運使皺著眉頭問道。
“若是先查案子怕是要費些功夫,若是先找官鹽,可能尚有一些取巧之道。隻是若是先尋到了官鹽,就怕打草驚蛇,賊人心虛而逃。”張希安回答說。
“先把官鹽尋回來。穩定民生要緊。”漕運使思考片刻回答。畢竟隻要官鹽尋到了,民生不受影響,自己的官帽子就算保住了,至於那些個船工護衛的性命,說實話,漕運使已然決定拿銀子封嘴了。
“你叫什麼名字?”漕運使問道。
“回大人,下官張希安。”張希安回答說。
“張希安,你需要多久可以尋回官鹽?”漕運使又問。
“三日左右。”張希安此時也不敢打包票。
“太久了,兩日!”漕運使說道。“青州各縣的官鹽不過還有五日的存量,耽誤久了,隻怕造成哄搶。而且。。。。。”漕運使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事不小,我也至多瞞住三日,再久我也必須上報。今天已經是第二日了。”
喜歡以捕快之名請大家收藏:()以捕快之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