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
趙金虎!
錢鐸!
這三個人,必有人說謊。
因為他們所交代的關於“誰最先提出借助酒駕敲詐勒索的想法”之事,是相互對立的。
趙金龍和趙金虎兩人都說是錢鐸最先提出。
而錢鐸卻一口咬定是趙金龍。
要麼,趙金龍和趙金虎這兩兄弟提前就串通好了,共同捏造謊言。
要麼,是錢鐸為了給自己減輕刑罰所以把這通臟水潑到彆人身上。
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並不能單純以人數多少來評定結論。
可問題在於,不管是趙金龍趙金虎還是錢鐸,他們交代的雙方在第一次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是當麵交談,並沒有留下聊天記錄之類的直接證據,當然,錄音或者錄像,也是沒有的。
說白了,
現在就隻有這三個人互相對立的口供。
卻找不到半點實證。
到底真相如何,卻也不是那麼容易能搞清楚的。
“你們怎麼看?”
老李眉頭微皺,看向陳野和曹炳琨。
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有時候辦案陷入困境,與其一味地死命鑽研,不如集思廣益,或許能有新的收獲。
也或許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成為打開局麵的關鍵!
聽了老李的話,陳野和曹炳琨相互對視一眼。
陳野道:“曹哥你先說吧。”
陳野是“晚輩”,自然要讓曹炳琨先說話。
曹炳琨比他早來了至少十年。
曹炳琨也沒有推辭扭捏,他心裡其實也早就有了些想法,所以直接開口道:“老李,我是這麼想的,凡事都有痕跡!不管做得再隱秘,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如果沒有,那很可能隻是暫時沒發現,而不是真的不存在。我想,或許我們三個可以交換訊問對象,換一個人來訊問,並且都針對這個誰最先提出想法的問題。”
曹炳琨雙眼微微發亮,說道:“如果他們說的是真話,那麼不管問幾次,都不會有什麼變化,因為真的就是真的,不會因為多問幾次,就變了。”
“可如果,某個人前後的說辭不一致,有些細節,不一樣,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明,他其實在說謊!”
“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支撐。”
“而這無數個謊言,其實就是無數個破綻。”
“隻要其中任何一個地方出現紕漏,那麼他的謊言,不攻自破!”
聽了曹炳琨的話,老李緩緩點頭。
這倒確實是個好辦法。
說白了就是重複多次訊問,讓犯罪嫌疑人針對同一個話題,反複地說,重複地說,多次地說。
並且訊問者也會針對性的,擴散性的提出一些關於細節方麵的問題。
如此一來。
犯罪嫌疑人會難以避免的產生緊張、厭煩等負麵情緒,而負麵情緒就可能會對他產生負麵影響。
並且這樣也會讓他身心俱疲,更容易露出破綻。
而一旦誰在某個細節方麵,前後供述不一致,那麼就可以說明,他,很可能在說謊!
因為如果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記錯的。
1就是1,2就是2。
1變不成2,2也變不成1。
並且,1也不可能變成0.9或者1.1,2也不會變成1.9或者2.1!
這,其實也是一個實務中經常會用到的訊問技巧和手段。
也是遇到類似這次這種情況的時候的慣用方法。
“有道理。”老李點點頭,看向陳野,“你有什麼想法?”
陳野撓了撓頭:“俺也一樣!”
老李:“……”
“那好,我們就這麼做,我去訊問趙金虎,小陳,錢鐸交給你,小曹,你負責趙金龍。”
老李這樣安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