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紀二二三四年,三月十五。
人族坐鎮各方的強者齊聚函夏,一時間祥雲漫天、瑞靄遍地、香風縹緲。
昔年冥河之亂,洪荒遭逢大劫,無論是人族還是妖族,都損失慘重。
後來輪回重鑄,經鴻鈞出麵調停,兩族決定再休戰千年。
經過三百年的休養生息,兩族逐漸恢複了過來。
考慮到人族如今已橫跨兩界,實力並不弱於天庭,“王”這個字,已經不再適於伏羲。
趙朗去一趟九幽,都被稱為鬼王,作為趙朗領導的伏羲,要還隻是王,就有些位不配德的意思。
經薑炎與趙朗等人商議,決定給伏羲與風裡希上尊號,伏羲雖“固辭”,但架不住手下人的熱情,終於“勉強”同意了。
而進位的時間,便在今日。
城北新修了一座祭壇,一大早,迎著初升的太陽,伏羲與風裡希率領文臣武將、各方來賓,在此進行盛大的祭天儀式。
參加這次典禮的,除了人族內部,還有青龍、朱雀、西王母等盟友。
同時,老子、元始、通天也作為嘉賓前來觀禮。
伏羲先祭盤古,次祭天地,再祭有巢、燧人兩位先王,以及為護人族戰死的英烈。
祭祀天地完畢,薑炎出列,打開一卷帛書念道:
臣等謹拜: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今觀洪荒,陰陽未序,三才待立。大王執河洛而明天道,立人倫而正綱常;王後持劍定四方,安九幽而護蒼生。二聖德合天地,功參造化,當正位而立極。
伏惟大王:開人道之先,定劫運之亂,明天地之數;
王後:鎮北洲之疆,平四海之患安幽冥之序。
今洪荒初定,當立三才。臣帝江、燭九陰、姑射、薑炎、趙朗、應龍、句芒、祝融、蓐收、共工、玄冥、天吳、強良、弇茲、奢比、刑天、玄都等昧死以請:
大王進位天皇,掌乾綱而禦八極;
王後進位地皇,主坤德而安四方。
若承天命,則:日月昭明,山河永固,萬世其昌!
伏惟聖鑒!
伏羲道:
朕聞:天道無為,而萬物自化;聖人不言,而百姓自安。今諸卿以洪荒未序,三才待立,推朕正位天皇,王後正位地皇,朕甚愧之。
然念及天地生養,眾生蒙昧,若執意推辭,恐失其序。故勉從眾議,攝天皇之位,總八極而明天道,掌陰陽而立人極。
王後風裡希,德合坤元,功參造化,當承地皇之位,鎮山河而安四方,撫幽冥而育萬物。
惟願與諸卿共治洪荒,使日月昭明,災劫不興,萬世永昌!
話音落下,整座祭壇大放光明,有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更有仙樂環繞。
老子上前,從廣成子手中托盤上取過平天冠,鄭重戴在伏羲頭上。
與帝俊一樣,這頂平天冠也是十五旒。
一旁的西王母,則從弟子巫盼手上取過山河冕,戴在風裡希頭上。
山河冕形製稍低於平天冠,為十二旒。
加冕完成,伏羲與風裡希攜手麵對群臣,由帝江領頭,群臣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