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安眠,當窗外第一縷晨曦再次將休憩小築染上暖金色時,劉楚已然神采奕奕。
經過昨日對三穀的初步探訪,以及一夜山間清露的滋養,他對今日即將開啟的“六峰”探索,更是充滿了期待。
與馮工會合後,兩人沿著一條更為崎嶇陡峭的山道,向著靈墟秘境的最高峰——【天柱峰】進發。山路蜿蜒,幾乎是沿著山脊向上攀升,清晨的山風帶著一絲凜冽,拂過麵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腳下是大小不一、布滿了墨綠色青苔與腐朽枯葉的山石,有些路段甚至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通過。
空氣中彌漫著潮濕泥土與鬆針混合的獨特芬芳,不時有山鳥清脆的啼鳴從密林深處傳來,為這寂靜的攀登增添了幾分生趣。
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視野也愈發開闊。
回首望去,昨日探訪過的三穀已在腳下化作了濃淡不一的綠色與白色霧靄。
而前方,【天柱峰】那雄偉無匹的輪廓,也愈發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當他們最終來到天柱峰的山腳下時,劉楚才真正被其獨特的山體構造所震撼。
整座山峰,仿佛是由無數根直徑數米乃至十數米的巨型石柱緊密堆疊、捆綁而成,筆直地向上,直插雲霄。
那粗獷的柱狀節理清晰可見,充滿了原始而野性的力量感,遠觀之下,確如一根支撐天地的巨柱,傲然挺立於群山之間,令人望而生畏。
通往峰頂的最後一段路,是沿著這些天然石柱間的縫隙與人工開鑿的階梯盤旋而上。當劉楚和馮工最終踏上【天柱峰】峰頂那片由青石鋪就的觀雲平台時,一股強勁而凜冽的山風猛地迎麵撲來,吹得人衣衫獵獵作響。
與此同時,眼前的視野在一瞬間豁然開朗,那種極致的開闊與高遠,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感官衝擊。
峰頂之上,果如其名,常年雲霧繚繞。此刻,翻滾的雲海就在他們腳下緩緩流淌,無邊無際,濃厚處如堆雪砌玉,稀薄處則如輕紗蟬翼。
遠處的幾座山峰,隻在雲濤起伏的間隙中偶爾露出些許黛青色的頂端,如仙山瓊閣般在浩瀚的雲海中若隱若現,更添幾分縹緲與神秘。
站在此處,俯瞰著下方臣服的群山與變幻莫測的雲海,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與壯闊油然而生,讓人不由得心胸激蕩,對自然的偉力生出深深的敬畏。
“園長,這天柱峰頂的雲海,並非完全聽天由命。”馮工的聲音在呼嘯的山風中顯得有些飄忽,“我們在這裡設置了微型氣象調節單元,可以根據預設模式,對峰頂小範圍內的溫度、濕度和氣流進行精準控製,從而在不同時節、不同時段,營造出例如‘日出金山’、‘雲瀑飛瀉’、‘七彩佛光’等更為奇特和壯麗的雲海景觀。”
劉楚聞言,再次對這秘境中無處不在的、將科技與自然完美融合的巧妙構思發出由衷的讚歎。
這種人為的“點睛之筆”,非但沒有破壞自然的和諧,反而將其最瑰麗、最令人震撼的一麵,以一種近乎“仙術”的方式穩定地呈現出來,讓這“仙境”之名,更具說服力。
在天柱峰頂感受過那雲海之上的奇雄險峻之後,兩人並未過多停留,便開始下行,轉向今日的第二個目標——【劍指峰】。
前往劍指峰的山路,比攀登天柱峰時更加陡峭險峻了幾分。很多路段幾乎就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來的,一側是深不見底的峽穀,另一側則是刀削斧劈般、呈現出鋒銳角度的岩壁。
當【劍指峰】那標誌性的山體形態完整地出現在劉楚眼前時,他還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整座山峰,就如同一柄被神明從天外投擲而下、深插入大地,隻留下劍柄與部分劍身的巨大利劍。
那向著天空高高揚起的山巔,尖銳無比,岩壁光滑如削,呈現出一種冷冽的金屬光澤,充滿了力量與挑戰的意味。
“園長,劍指峰的岩壁條件非常適合開展極限運動。”馮工適時介紹道,“我們在這裡規劃了一條國際標準的飛拉達攀岩路線,從半山腰開始,一直延伸到峰頂。既能讓遊客體驗到攀岩的刺激,又能從絕佳的角度欣賞秘境風光。”
“飛拉達?”劉楚的眼中閃過一絲好奇,他前世也曾對這種介於徒步與攀岩之間的運動有所耳聞,但從未親身體驗過。
看著眼前這如劍般刺向蒼穹的險峻山峰,一股原始的征服欲與挑戰激情在他心中悄然升起,“聽起來很有意思,我想試試。”
馮工似乎早料到他會有此決定,笑著從隨身的登山包中取出了兩套嶄新的專業飛拉達裝備——包括了結構複雜的全身式安全帶、堅固的頭盔、以及數個閃著金屬寒光的鎖扣和腕帶。
在馮工的細心指導下,劉楚逐一穿戴好這些裝備。冰冷的金屬鎖扣與堅韌的尼龍織帶緊貼在身上,帶來一種微微的束縛感,與即將攀爬的那麵近乎垂直的、散發著危險氣息的岩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他的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絲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