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名為“湖畔居”的三層酒樓,就這麼靜靜地佇立在人工湖畔,如同一位臨水而居的江南仕女,溫婉,卻又自有一股不容忽視的風華。
專家們的腳步,不約而同地,再次慢了下來。
這一次,他們的眼神中,少了幾分初見城牆時的磅礴震撼,也少了幾分探究錢莊時的銳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純粹的、發自內心的欣賞。
“妙啊……”何鏡山教授負手而立,仰頭望著那層層疊疊的飛簷翹角,由衷地讚歎,“你們看,這座樓,看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馬頭牆,一樣不缺。但它的布局,卻又帶著幾分蘇式園林的靈動。”
他伸出手,指向酒樓二層那探出水麵的觀景廊台。
“你們看那個‘美人靠’,它沒有像傳統徽派建築那樣,隻是簡單地依附於牆體,而是大膽地向外延伸,下方用幾根看似隨意的石柱支撐,臨水而立。這樣一來,整個建築的線條,就‘活’了。它不再是沉悶的,而是有了呼吸,有了與這片湖光山色對話的欲望。”
“何老說得沒錯!”一位專攻園林設計的教授激動地附和,“還有它的‘借景’之法,用得簡直是出神入化!你們從我這個角度看,三樓最東側那扇雕花的漏窗,其窗框,正好將遠處那座最高的山峰,如同一幅天然的畫卷般,框了進來!山色,窗景,樓閣,湖光……層層疊疊,互為映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這……這手筆,當代的園林設計師裡,我沒見過有誰能做到!”
李敬同教授則對建築兩側的楹聯產生了興趣,他走到近前,輕聲念道:“‘一樓風月當酣飲,萬裡雲山豁醉眸’。好聯!好字!好氣魄!這字,筋骨飽滿,筆力雄健,顏筋柳骨,儘得其神。劉園長,不知此聯,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麵對專家們如同連珠炮般的專業“拷問”,劉楚隻是笑了笑,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神秘。
“諸位先生,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嘗’。”他沒有直接回答任何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再次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裡麵,早已備好了薄酒小菜,我們邊吃邊聊,如何?”
這份從容,再次讓專家們心中暗暗點頭。
眼前這個年輕人,是在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告訴他們——我這裡所有的“好”,都需要你們自己,去親身體驗。
一行人邁步,踏入了湖畔居的大門。
一股更為濃鬱的、混合了酒香、菜香、茶香與淡淡脂粉香的暖流,裹挾著鼎沸的人聲,瞬間將他們包裹。
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再次愣住了。
滿座!
整個一樓大堂,那數十張黃花梨木的八仙桌,竟幾乎座無虛席!
而更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坐在這裡的食客。
放眼望去,竟有超過半數的人,都穿著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古代服飾!
有穿著圓領袍,頭戴璞巾,正與友人高聲闊論的書生;有身著交領襦裙,正小口品嘗著精致糕點的仕女;甚至還有幾個孩子,穿著小一號的兒童款漢服,正趴在臨湖的欄杆旁,興奮地,用店家提供的魚食,投喂著湖中的錦鯉。
夥計們穿著青布短衫,肩上搭著白毛巾,在桌椅間靈巧地穿梭,口中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帶著一股子獨特的韻味。
“來咯——!‘西湖醋魚’一盤!客官您慢用!”
“三號桌的‘東坡肉’得嘞!馬上就來!”
這幅景象,太“活”了。
它不是那種刻意安排的、死氣沉沉的表演。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充滿了生命力的、熱氣騰騰的……“生活”。
專家們感覺自己,像是無意間,闖入了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屬於古代江南的盛大宴席。
“這……這……”何鏡山教授看著眼前這幅景象,有些失神,“這沉浸感……已經到了如此地步了嗎?”
他指著那些穿著漢服、舉止自然的遊客,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好奇與困惑,“劉園長,這些人……都是貴莊的‘特約演員’嗎?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入到這場景之中?”
這個問題,也問出了所有專家的心聲。
在他們看來,要營造出如此逼真的氛圍,除了海量的資金投入,更需要對“演員”進行無比嚴格的培訓。
劉楚聞言,卻笑著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