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上的掌聲,由熱烈轉為稀疏,最終,緩緩平息。
遊客們臉上的神情,不再是初見時的驚豔與好奇,而是多了一份更為深刻的、混雜著感動與思索的複雜神情。
人群中,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看起來像是大學生的年輕人,悄悄地放下了他一直高舉著錄像的手機。
他低頭,看著屏幕上那段剛剛錄下的、長達十幾分鐘的完整視頻,從方教授登台,到劉楚演講結束。
畫麵有些晃動,收音也夾雜著現場的嘈雜,卻無比真實地,記錄下了這足以載入中國旅遊發展史的一幕。
他沒有急著配上什麼熱門的音樂,也沒有想什麼花哨的標題。
他隻是近乎本能地,將這段未經任何剪輯的、粗糙卻滾燙的視頻,上傳到了自己那粉絲寥寥的短視頻賬號上。
然後,他為這段視頻,寫下了一句,他認為最貼切的注腳:
“在青瑤山莊的碼頭,我以為我看到的是風景,後來我才明白,我看到的是‘尊重’。”
做完這一切,他便收起手機,重新彙入了那安靜而有序的排隊人流之中。
他並不知道,自己這無心之舉,就如同一隻在亞馬遜雨林扇動翅膀的蝴蝶,即將在數千裡之外的、那個名為“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裡,掀起一場何等劇烈的輿一論風暴。
視頻,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彙入了數據的洪流。
最初,它隻是在一些小眾的旅遊群裡,被零星地轉發。
“大家快看,青瑤山莊又出新活了!這次是景區老板親自下場演講!”
“我靠,這個老教授是哪位啊?講得也太好了吧!把一艘船的工藝講得跟國寶似的!”
然而,當視頻中,劉楚那段關於“出戲”與“做夢”的演講開始時,評論區的風向,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們這個時代,太快了。快到,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一些本該有的樣子。’我的天……這句話,直接戳到我心窩子裡了!”
“何止是戳心窩子!簡直是把我們現在這些所謂‘古鎮’的遮羞布,給撕得乾乾淨淨!水泥預製件的鬥拱,塑料的烏篷船……這不就是我們每次假期出去旅遊的真實寫照嗎?!”
“‘我不希望,他因為一盞材質不對的燈籠……而從這場夢裡,驚醒過來。’我一個大男人,聽著聽著,眼眶竟然有點濕了。這他媽才叫真正的把遊客當人看啊!”
共鳴,如同燎原的野火,迅速蔓延。
越來越多的人從這段粗糙的視頻裡,看到的不隻是一個景區的自我剖白,更是看到了自己,作為一個普通遊客,在過去無數次旅行中,所經曆過的失望、麻木與被敷衍的集體記憶。
視頻,開始被瘋狂地轉發。
從旅遊論壇,到文化社群,再到各大主流社交平台。
當一位擁有數百萬粉絲的文化大v,用顫抖的語氣,轉發了這段視頻,並配上了一句“這或許,是我今年聽過的,最真誠,也最奢侈的一段話”時,整個輿論場,被徹底引爆。
一個新的話題,以一種無可阻擋的姿態,碾壓了所有娛樂八卦,悍然衝上了熱搜榜首。
我們缺的不是景區,是匠心
話題之下,是無數網友發自肺腑的、雪花般的評論。
“以前我覺得,旅遊就是花錢買罪受,又擠又累,看到的還都是假東西。今天我才明白,不是旅遊不好,是我們遇到的,願意‘用笨功夫’的好景區,太少了!”
“這段演講,建議全國所有景區從業者,全文背誦!什麼叫服務?什麼叫體驗?這才是教科書級彆的答案!”
“我突然有點不敢去青瑤山莊了。我怕我去了之後,就再也看不上國內任何其他地方了。”
“彆說了,我已經把下個月去三亞的機票給退了。這個夏天,我就住在青瑤山莊了!我要去坐那艘用桐油刷了七遍的烏篷船,去嘗嘗那個藏著高科技的酸梅湯!”
網絡的喧囂,似乎並未影響到碼頭這片小天地的寧靜。
遊客們依舊在井然有序地排著隊,臉上洋溢著對即將到來的水上之旅的期待。
劉楚看著眼前這幅和諧的景象,又看了看身邊,那幾位因為剛才的一番“論戰”,而顯得精神矍鑠的專家們,臉上露出了一個真誠的笑容。
“諸位先生,”他側過身,對著何鏡山與李敬同等人說道,“站了這許久,想必也乏了。不如,我們就不排隊了。我已讓人備好了一艘畫舫,就在那邊的小碼頭,清靜,也寬敞。我們乘船,順流而下,既可一覽這水鄉全貌,也可在船上,稍作歇息,品一品新上的碧螺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