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比之前那檀香更為醇厚、也更為寧靜的沉水香,緩緩地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隨即,她又取過一套更為考究的青瓷茶具,開始為眾人,烹煮起了飯前茶。
“所謂‘無憂宴’,食的,並非是山珍海味,而是一份,心境。”綠衣侍女一邊烹茶,一邊用她那動聽的聲音為眾人解說著。
“唐人好食,也懂食。一席完整的宴席,講究的是‘起承轉合’,是‘五味調和’。”
“我們這‘無憂宴’,便遵循古法,共設十道菜品,分為:‘兩道前菜、四道主菜、兩道配菜、一道主食、一道甜品’。”
“今日的前菜,名為‘紅羅綻雪’與‘碧海尋珠’。”
她話音剛落,便有另外兩位侍女,捧著精致的漆盤,將兩道小巧的冷盤,一一呈上。
“紅羅綻雪”,是將新鮮的蟹腿肉,手拆成絲,再用鹽水,焯燙至雪白,最後,淋上用紅曲米和蟹醋,調成的緋紅色醬汁。那雪白的蟹肉配上嫣紅的醬汁,當真如同一朵在雪中綻放的紅梅。
而“碧海尋珠”,則是將鮮活的河蚌,取其最嫩的斧足,切成薄片,與翠綠的嫩豌豆,一同用清雞湯,快速煨煮而成。蚌肉潔白如玉,豌豆碧綠如珠,盛在青瓷小碗裡,賞心悅目。
“唐人食蟹,喜其鮮,食蚌,愛其脆。”侍女輕聲解說,“這兩道前菜,一為江鮮,一為河鮮,一為冷盤,一為溫菜。便是為諸位先生,先開一開這,品味長安的胃口。”
專家們品嘗過後,皆是點頭稱讚。那極致的鮮嫩與清爽,瞬間便將他們從剛才那場關於“黑科技”的震撼中,拉回到了這,最為本真的,人間煙火裡。
張承誌的那兩位學生,更是吃得眼睛都眯了起來。他們何曾見過如此精致的菜肴?
前菜過後,四道主菜開始依次登場。
“第一道主菜,‘玉尖麵’。”
侍女端上的,是一個巨大的白瓷盤。
盤中,竟是用無數根細如發絲的、潔白的魚肉麵條,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山峰。
山峰之上,點綴著幾粒鮮紅的枸杞和幾片金黃的蟹黃。
“此菜,乃是唐代‘燒尾宴’中的名菜。取鮮活的鯉魚,去皮去骨,隻取其背上最精華的一條淨肉,用刀背反複捶打上千次,直至魚肉成泥。再加入蛋清與上好的澱粉,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萬次,直至魚肉上勁。最後,再用特製的漏鬥,將這魚泥,漏入滾燙的清雞湯中,方能成這‘麵條’之形。口感爽滑彈嫩,入口,隻餘一個‘鮮’字。”
第二道主菜,“渾羊歿忽”。
這一次,端上的,是一隻完整的、烤至金黃油亮的……肥鵝。鵝的腹中,塞滿了用各種香料,與羊肉丁,一同炒製過的糯米飯。
“此菜,亦是‘燒尾宴’中的奇菜。‘歿忽’,在古語中,便是‘消失不見’的意思。此菜的妙處,便在於,諸位食客,隻見其鵝,不見其羊。唯有動箸之後,方能在那鵝肉的鮮美與糯米的軟糯之中,品嘗到那一絲,被完美隱藏起來的羊肉的醇厚膻香。鵝羊相配,是為‘鮮’字之極致。”
第三道主菜,“貴妃雞”。
第四道主菜,“櫻桃畢羅”。
每一道菜,都如同一件藝術品。
每一道菜的背後,都有一段源自於盛唐的有趣典故。
專家們早已從最初的品嘗,變成了此刻的一場關於盛唐飲食文化的,學術研討會。
他們一邊吃,一邊激烈地討論著。
“這‘渾羊歿忽’的做法,怕是已經失傳了上千年了吧?沒想到今日竟能在此處親口嘗到!”
“還有那‘櫻桃畢羅’,用豬網油包裹餡料,再油炸至酥脆。這種烹飪手法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
張承誌的那兩位學生早已是聽得如癡如醉。
他們感覺自己今天吃的不是一頓飯。
而是一本,活的,會散發著香氣的曆史教科書。
喜歡開局成園長,我的動物們都成精了請大家收藏:()開局成園長,我的動物們都成精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