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背包客”,圈內人更習慣叫他老林,此刻正獨自一人,背著他那標誌性、磨得有些發白的登山包,行走在前往“回響穀”的幽靜山道上。
又是一個網紅打卡點。他看著路邊那些被精心布置過的青苔和藤蔓,心裡帶著一絲資深旅者的不屑。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職業背包客,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去過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大本營看過雪山日出,也在冰島的無人區追逐過極光。再美的“人造”景,在他看來,也終究少了些野性。
但他很快就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
空氣裡的味道,除了植物的清新,還多了一絲若有若無、極為清冷的檀香。這味道不像是廉價的化學熏香,而更像是從古老的寺廟深處,被山風送來的一縷,帶著時間的厚度。
這味道,勾起了他的好奇。
他繞過一道巨大的屏風岩,視野豁然開朗。
也就在這一瞬間,他停住了腳步。
懸空寺,就那麼毫無征兆地,如同一隻棲息在千仞絕壁上的巨鳥,完整地呈現在他眼前。
老林的瞳孔驟然收縮。
他見過布達拉宮的雄偉,也見過希臘邁泰奧拉修道院的奇險。但眼前這座建築,給他的震撼截然不同。
它不是建在山上,而是“長”在山裡。
整座寺廟半嵌入山體,半懸空而建,無數根看似纖細的深褐色木柱,以一種違反力學常識的角度,從下方的岩壁中斜斜插出,支撐著層層疊疊的飛簷鬥拱。
這不可能……這不符合邏輯。他的大腦瘋狂運轉,試圖用自己那豐富的工程學知識去解構眼前的建築。榫卯結構?對,肯定是榫卯。但這麼大的懸挑,這麼複雜的結構,光靠榫卯怎麼可能支撐得住風力和自身的重量?這下麵……沒有地基!
他下意識地從胸前口袋裡,拿出那架陪伴了他十多年的、由黃銅打造的單筒望遠鏡,對準了那些木柱與岩壁的連接處。
可望遠鏡裡,隻有被歲月侵蝕得無比自然的木紋,和岩壁上那渾然天成的青苔。沒有任何現代工程的痕跡。
他收起了所有的輕視,懷著一種近乎於“朝聖”的心情,踏上了那條通往懸空寺的懸空棧道。
腳下的木板發出輕微的“吱呀”聲,能清晰地感覺到木質結構隨著他的腳步而產生、極富韌性的輕微晃動。
低頭,雲霧就在腳下幾十米處繚繞,仿佛一腳踏空,便會墜入這無儘的雲海。
寺廟簷角掛著的銅鈴,在山風中發出“叮鈴”的清脆響聲,仿佛在為他引路。
一個穿著時尚的女孩正扶著欄杆,臉色煞白地挪動著腳步,她的男朋友在一旁又是安慰又是拍照。
老林從她身邊走過,腳步穩健,心中卻閃過一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路”。不是被修得平平整整的台階,而是每一步,都能讓你感覺到腳下是萬丈深淵。它在用這種方式告訴你:想要求道,必先曆險。
走完棧道,他踏入了懸空寺的主殿。
殿內光線幽暗,空氣中那股清冷的檀香味更濃了。
沒有金碧輝煌的佛像,隻有幾尊由整塊岩石雕琢而成的、麵容模糊的古樸石佛,在昏暗中靜靜地注視著來訪者。
一位穿著灰色僧袍、眉目低垂、正在用一把竹製掃帚掃地的老“僧人”npc,仿佛沒有看到他的到來,依舊專注於自己手中的動作,每一掃都極有韻律,仿佛不是在掃地,而是在進行某種修行。
在老林之前,已有幾個遊客圍了上來,似乎在進行一場小小的“問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