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二年三月初九早朝,文華殿暖閣內,鎏金獸首香爐的龍涎香中混著一絲鬆煙墨味。朱厚照將《天工開物》推至楊廷和麵前時,餘光瞥見他袖口露出的《孝宗實錄》——那是楊延和主持編纂的前朝實錄,墨跡未乾。他忽然想起上一世在豹房秘室讀到的片段:「廷和屢諫匠法改革,然終以『禮法為綱』」。此刻楊延和垂眸審視書頁的神情,與實錄中「老成謀國」的記載分毫不差。
「陛下,」楊廷和指尖劃過「宣德舊窯爐渣」的偽造記錄,「匠人夜課聚眾論政,恐生事端。」他雖未明言「鐵錨會」三字,目光卻掃過朱厚照袖中隱約可見的書包卡扣——那物件的材質與形製,分明超出本朝工藝範疇。
朱厚照早知他會提及匠人結社,故意翻開《明會典》「匠役」篇:「永樂年間,軍匠可因功授職,此乃太祖遺製。」他擲出陳大錘的授職奏疏,「今陳大錘改良火銃,授百戶職銜,不過是『複舊製』而已。」他刻意將「複舊製」三字咬得極重,觀察到楊廷和眉峰微動。
楊廷和忽然想起三日前長子楊慎的密信:「父相若欲成工器之事,需借『複古』為舟,不可與士紳正麵對抗。」此刻案頭的《周髀算經》注疏中,楊慎用蠅頭小楷寫著「勾股可算炮程,然需附會『璿璣玉衡』之說」。他捋須道:「陛下欲授匠人職銜,可仿宋『伎術官』例,限定品級,免其與士大夫比肩。」
朱厚照心中暗笑——這正是楊慎在密信中給父親的建議。他佯裝沉吟,摸出書包裡的「明代匠作製度考」殘頁,現代印刷的「技術官僚」四字被燭光映得透亮:「依卿之見,匠官品級不得高於正六品?」他明知故問,實則試探楊廷和對匠人地位的底線。
「正七品足矣。」楊廷和脫口而出,話一出口便意識到失言。朱厚照卻點頭:「就依卿言,陳大錘授正七品尚工監丞。」他忽然壓低聲音,「楊愛卿可知,《武宗實錄》裡記載著什麼?」
楊廷和瞳孔微縮——皇上竟在暗示他未來主持編纂的實錄內容。他穩住心神:「實錄乃後人評說,陛下當以當下為念。」
「當下?」朱厚照輕笑,指向窗外正在搬運「工」字旗的匠人,「當下匠戶逃亡日盛,若不用工器改革,實錄裡恐要記『正德朝匠籍崩解』了。」他翻開楊慎的《工器算法》手稿,「令郎將彈簧張力公式轉寫為『衰分術』,此法甚妙。」
楊廷和聽見兒子的名字,心中一軟。昨夜楊慎在值房說的話又響起:「父親豈不見,匠人算盤比火德星君更得人心?然欲保改革無虞,需將其刻在禮法的棋盤上。」他斟酌道:「算學入典之事,臣以為可先在太學設「算學旁支」,由翰林院編修與匠人共掌教席。」
朱厚照早知他會提出折中方案,展開《太學改製疏》:「就依卿言,設「工器算學齋」,由王巧兒與李東陽共掌。」他頓了頓,「但匠人子弟需與太學生同堂聽講,不得另設彆院。」
楊廷和望著奏疏中「工器算學齋」的朱砂批注,想起楊慎提及的「士人算珠與匠人墨鬥共繪乾坤」之說。他忽然意識到,皇上看似妥協,實則在太學埋下匠人勢力的種子。「陛下容臣提醒,」他正色道,「匠人不可參與科舉正途。」
朱厚照早知此條是士大夫的底線,故作無奈:「那就設「技勇科」,考算學與火器實操,中者授武職。」他指向楊慎的算盤,「令郎的算盤既能推演彈道,亦可算出畝產,難道不算『經世致用』?」
楊廷和默然。他想起楊慎曾在《升庵詩話》中寫:「匠作之妙,聖人亦當師之」,卻又在給黃峨的信中感慨「士匠終如參商」。這種矛盾,恰如他此刻麵對皇上的心境——既想借工器強國,又怕匠人動搖士紳根基。
雪粒子撲在窗紙上時,朱厚照忽然握住楊廷和的手腕,後者驚覺皇上掌心有薄繭——那是長期握算珠或錘鍛的痕跡。「楊愛卿,」朱厚照低聲道,「朕若說,此書來自後世,你信麼?」他鬆開手,露出書包卡扣內側的「2023」。
楊廷和猛地後退半步,撞翻身後的《永樂大典》。他望著散落的書頁,忽然想起楊慎曾在密信中描述的「未來之書」——紙張平滑如鏡,字跡齊整如刻。此刻皇上手中的卡扣,竟與描述中的「奇物」吻合。
「臣......」楊廷和喉間發緊,不知如何作答。朱厚照卻擺手:「不必多言,你隻需記住,匠法改革乃大勢所趨,而你我,不過是順勢而為。」他彎腰拾起《永樂大典》,指尖劃過「工器」卷偽造的「太宗批語」,「就像這典籍中的批注,真真假假,又有何妨?」
楊廷和望著皇上離去的背影,忽然想起楊慎的另一句話:「父相若見未來之工器,當知今日之妥協,不過是為明日之革新鋪路。」他拾起地上的《天工開物》,見「煉焦」篇頁腳有皇上新批的「慎思」二字——那是楊慎的字。
雪越下越大,暖閣內的龍涎香漸淡,唯有鬆煙墨味愈發清晰。楊廷和坐在案前,鋪開空白奏疏,提筆寫下:「匠法改革,需以禮法為舟,以技術為楫......」窗外,匠人抬著刻有「工」字的驗銅片走過,算珠碰撞聲與更夫敲梆聲交織,竟成一曲奇特的韻律。他忽然輕笑——原來皇上早已算準,士大夫與匠人,終將在這曲韻律中,走出一條前所未有的路。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