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鄉下,大侄兒對於姑姑而言,含金量就越高。
人之常情,當姑姑的瞅見自己的大侄子,那是打心眼裡親。
正經的,大侄子還真不白疼。
姑姑嫁了人,在婆婆家受了委屈,就該到大侄子出場了。
為啥啊?
當姑姑的哪怕自己有兒子,終究是天天生活在一塊,清官還難斷家務事呢,兒子即便跟當媽的一勢,心裡能對自己的親爹、親爺奶沒感情嗎?
可大侄兒不一樣,他進門就認他姑!
那一到地方,就是要給他姑撐腰杆子的!
啥雞脖是非對錯全都不管,我就知道俺姑受委屈了,你們說咋整吧!
有啥說啥,張紅旗的三個姑姑,那是真疼他們兄弟姊妹幾個。
還多少有點同病相憐的意思在裡頭,所以,哪怕是張蘭蘭平日裡內向的很,可一見到仨姑姑,嘴裡也不缺話嘮嗑。
張桃枝心裡揣摩了好長時間,才勉強開口勸了這麼一句。
見張紅旗壓根勸不動,又給自己留著麵子呢,當即也就不再吭聲了。
大侄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當姑的心裡高興還來不及呢,哪能硬整啊!
但凡換個時候,張桃枝都得拉著張紅旗的手好好誇一誇!
至於回娘家交差,我不是沒勸,我是勸不住,能咋著?
李老太要非去家裡鬨,也由著她吧,反正張桃枝覺得,把張紅旗乾這些事回去跟家裡人當閒嗑嘮一嘮,李老太就是去鬨了,估摸家裡人也不咋生氣。
岔過去話頭,一家人還是開開心心,熱熱鬨鬨吃完了這頓飯,張紅旗把二丫兒叫過來,讓她給張栓柱送點吃的。
二丫兒最聽大哥的話了,腦門上頂著紗布,就端著碗就給送去了張栓柱那屋。
“還是二丫兒跟爹最親,記得孝敬爹呢!”
有啥說啥,張栓柱眼巴前兒正處在最無依無靠的心理狀態。
就跟掉井裡上不來的人心態差不多少。
眼瞅自己的大妹妹來了,尋思有指望了,結果人家張桃枝就趴井口瞅了一眼,扭頭走了!
現在二丫兒竟然還記得給自己送飯,張栓柱感覺自己總算是沒白養活這丫頭。
二丫兒張芳芳把碗放下,輕聲細語的說:“爹,俺哥說了,可不敢餓死你,壞名聲咧!
對了,俺哥還說了,今後也學你一樣,要儘孝,爭取在屯子裡混個好名聲!”
張栓柱:……
一家人吃的好,可把還在喝藥的張再慶給急壞了。
人家林同誌專門交代過的,這孩子病沒好透之前,得吃清淡點,最好是整點麵湯啥的,養養腸胃。
本來吧,以張栓柱這癟犢子的尿性,啥吃的清淡點這種話都不用交代。
壓根就沒得吃,苞米麵糊糊可清澈了,都能瞅見碗底,淡的很咧!
可這不是搬出來跟著張紅旗住了嘛。
小小的人兒還得喝中藥,還得養病,可心疼壞一家子了,李秀芝用上回南溝屯子送來的白麵給做的旮遝湯,滴上香油,也不算委屈孩子。
可終究是比不上抱著鹿蹄子啃的李紅城,張再慶就鬨騰。
最後還是張紅旗約好了,下回從供銷社給他買個鐵皮手槍回來,這才算是哄住嘍。
安頓好家裡,張紅旗割了一大塊熊肉,又拿了點昨天從供銷社剛買回來的麻花、罐頭啥的,拎上就去了知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