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影業和傅奇謀求出海,把片子賣到美國上映的想法,在眼下的香港電影行當裡,實屬正常的思維。
香港本島就這麼大的市場,電影公司又多,想要賺更多的錢謀求更大的發展,自然要考慮外麵的市場。
東南亞這片區域,因為華夏文化的輻射,讓香港電影能夠暢通無阻。
甚至在最繁榮的時候,這些周邊小國的片商想要買香港當紅明星參演或者取得巨大票房成績的影片,是需要捆綁購買的。
簡單點說,片商找香港電影公司拿貨,他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
想要買下一部好片子,往往需要捆綁購買好幾部爛片,越好的片子,越當紅明星參演的影片,捆綁的爛片就越多。
妥妥的賣方市場。
烈火烹油的時候,真就是肆無忌憚。
同時,灣灣也是香港電影重要的市場之一。
為了獲得把電影賣進灣灣的資格,各家電影公司自然而然的就進行了站隊。
灣灣在香港設立了自由總會,擁有決定哪部影片哪家電影公司賣入灣灣市場的權利。
這個組織就牛逼了,時不時收割這些電影公司,說就是人家主動捐錢,心向灣灣。
有明星和大陸方麵接觸,則直接要求寫悔過書,如果自由總會樂意高抬貴手,寫完悔過書的人還得去灣灣參與勞軍活動。
許多名氣很大明星,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怎麼說呢,全是市場和利益鬨的。
大陸的市場足夠大,但是沒有開放,香港電影進不來,當然會投入能賺錢的方向。
當然,如果就此認為,香港的這些電影圈子就真的是心向灣灣,立場明確,那肯定是誣蔑,人家指定委屈的要死。
大家都是為了錢,說什麼立場不立場的?
這幫人是不管這些的。
有奶便是娘嘛。
等到後來這些人發現,沒奶也能是爹的時候,一樣要唱東方紅,講愛國情懷的。
當然,這裡麵,真正愛國的人有不少,而且行動方麵,人家也是一以貫之的。
但大部分沒什麼立場,牆頭草都算是誇獎了,畢竟牆頭草來回倒是因為有風吹過,而這部分人來回倒,純粹是因為想要賺錢。
說白了,被自由總會和灣灣當狗一樣訓,他們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偏偏為了肉骨頭,還得配合對方的演出,尾巴必然要搖的和電風扇一樣快才行嘛。
這玩意,放在後世,但凡有分析能力的人,都能看的清楚。
張紅旗從來沒覺得這幫人有什麼高大上,就是因為這個。
拍電影,人家確實有本事有能力,扯其他的就未免有點自作多情了。
乃至於,張紅旗壓根就沒有眼下普通大眾對香港特有的濾鏡,所以寫起本子來,壓根是不虛的。
當初張紅旗就告訴劉浩和王先農不要對香港電影圈子乃至整個島的紙醉金迷有什麼濾鏡,更不要認為他們有什麼先進性。
半封建半殖民地區域,哪裡來的先進性?
無非是國家需要,地理位置湊巧罷了,真以為全是自己能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