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光幕之前,七俠鎮的徐渡月望著其中呈現的場景,忍不住感慨道:“都說女子柔弱,可一旦成為母親,就會變得無比剛強!”
他心裡清楚,張三豐的父母當年為了給年幼的兒子謀條生路,必定是拚儘了全力,幾乎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
畢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動蕩年代,送孩子去少林寺做雜役,雖說不是什麼令人羨慕的美差,但好歹能有口飯吃,總比被送去大戶人家當低人一等的家仆強得多。
“處在這樣的亂世,張老前輩的父母做出這種選擇,恐怕他們自己心裡也清楚,時日無多了……”白展堂在江湖上闖蕩多年,見過太多窮苦人家的艱難處境,看到張三豐的這段過往,他的語氣不自覺地變得十分沉重。
明明眼前展現的是如同活神仙般的張三豐的生平,可白展堂心中卻滿是壓抑與沉重。
“母親……”武當山的後山中,張三豐雖然早有心理準備,料到可能會看到與母親相關的回憶畫麵,但當母親那熟悉的麵容真切地出現在光幕之中時,他那雙曆經四百多年歲月都未曾濕潤過的眼睛,此刻竟微微泛紅。
即便他在這世間已經度過了漫長的四百年,成為了人人敬仰的武道神話,可在母親麵前,他永遠都隻是那個渴望母愛的孩子。
“這一次分彆,就成了永彆……”張三豐任由淚水順著臉頰滑落。自從八歲那年離開家,他就再也沒能與父母相見。
就像白展堂說的那樣,家裡為了把他送去少林寺,已經傾家蕩產。
再加上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兵荒馬亂,他的父母……
仿佛是感受到了張三豐內心的悲痛,天空中的萬界金榜在他母親的麵容上停留了好幾秒。
片刻之後,張三豐跟著父母托付的友人,踏上了前往少林寺的路途。
幸運的是,少林寺離他家不算太遠,經過短短十幾天的跋涉,張三豐順利進入了少林寺,成為了一名雜役。
在少林寺裡,張三豐身為雜役,每天除了要完成一些不算太過繁重的雜活之外,其餘的時間便跟著寺裡的老和尚學習認字、誦讀經文。
【懵懂的孩童,在少林寺開啟了充滿智慧的求知之旅!】隨著萬界金榜上又一行文字緩緩浮現,龍州少林寺的高僧們紛紛口念“阿彌陀佛”。
“誰能想到,年少時期的張真人竟然是從少林寺起步的呢?”隨著張三豐在少林寺的生活場景一一展現在眾人眼前,龍州許多窮苦人家對那遙遠的少林寺又多了幾分敬重。
甚至有些家庭,效仿張三豐父母的做法,打算把自家孩子也送去少林寺。
時光匆匆流逝,光幕中的張三豐逐漸長大,出落成了少年模樣。
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比同齡人矮,少林寺的生活雖然平淡,但對寺裡的弟子們還算不錯。
張三豐年紀稍長後,聰明才智開始逐漸展露出來。
在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跟著僧眾學習羅漢拳時,進步也十分迅速。
由於他表現優異,在十四歲那年,雜役院的掌院和尚把他推薦到了少林寺藏經閣。
在藏經閣裡,張三豐遇到了一個對他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人——覺遠。
覺遠是藏經閣的老和尚,沒有人知道他在這兒已經待了多長時間。
張三豐自幼好學,每天除了認真整理、保養藏經閣的書籍,一有空閒時間,就迫不及待地翻閱各種典籍。
少林寺藏經閣裡不僅收藏了大量佛門經典,還存放著一些道門和儒門的書籍,這些都是禪宗的僧眾放在此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