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紹能稍微念及舊情,對留下的人禮賢下士,對離去的人寬容克製,不急於與朋友決裂,不濫用刑罰來維護自己的權威,那麼我也會像季劄一樣堅守道義,不會與他兵戎相見。怎麼證明呢?就拿張景明來說,他曾親自登上盟壇歃血為盟,為袁紹四處奔走,最終讓韓馥讓出冀州,袁紹才得以擁有這片土地。可後來,僅僅因為一些小事,他就沒能得到袁紹的寬容,反而遭受了滅族之禍。裴鬆之按:《英雄記》記載,袁紹派張景明、郭公則、高元才等人勸說韓馥,讓他讓出冀州。如此看來,韓馥讓位,張景明也有功勞。其他的事情不太清楚。)呂奉先討伐董卓後來投奔袁紹,隻是因為請求增兵未被允許,想要離開,這又有什麼罪過呢?卻遭到袁紹的追殺,差點丟了性命。劉子琪奉命出使,因為袁紹的命令難以違抗,他又畏懼袁紹的威嚴,思念親人,才用計請求回去,他可以說是既忠誠又孝順,對袁紹的霸業也沒有損害;可他卻死在了袁紹的麾下,沒有得到絲毫寬容。裴鬆之按:公孫瓚上表列舉袁紹的罪過,其中提到:“袁紹與原虎牙將軍劉勳一同起兵,劉勳立有戰功,卻因為一點小怨恨被袁紹冤枉殺害,這是袁紹的第七條罪狀。”懷疑劉子琪就是劉勳。)我雖然不聰明,也不能做到見微知著,但我也能猜到袁紹的心思。他難道真的認為這三個人該死,懲罰得恰到好處嗎?其實他隻是想統一山東,擴充兵力去討伐敵人,又害怕士兵們猶豫不決,無法激勵士氣,所以才壓製王命,尊崇自己的命令,讓追隨他的人榮耀加身,違抗他的人遭到殺戮。這隻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並非是我們這些有誌之士的初衷。所以我以他們為鑒,就算陷入困境,也要拚死一戰。
我雖然愚笨,但也聽過君子的教誨。與袁紹兵戎相見,實在不是我的本意,是他的所作所為逼得我不得不如此。我之所以背棄袁紹,堅守這座城,正是因為君子就算離開本國,也不會去投奔敵國。如今我得罪了袁紹,被他攻打這麼久,你卻用這個道理來規勸我,難道不是言辭相同,目的卻不一樣嗎?這可不是君子該有的做法啊!
臧洪在給陳琳的回信中繼續寫道:我聽聞,重義之人不會背叛親人,忠誠之士不會違抗君主。所以我向東以本州為親援,在中扶持郡將以安定社稷,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既能儘忠又能儘孝,怎麼會是錯的呢?可你卻希望我輕視根本、破壞家族,與袁紹對抗到底。袁紹對我來說,論年齡如同兄長,論情分是親密摯友。但如今我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選擇離去,隻是為了維護君主和親人,這難道不順理成章嗎?若按照你所說,那麼申包胥就應該對伍子胥的行為聽之任之,而不該在秦國朝廷痛哭求救了。如果隻想著消除眼前的禍患,卻不顧是否違背道義,那實在是大錯特錯。
或許你看到我被圍城許久,救兵遲遲未到,便覺得我應該為了婚姻之義、顧念往日交情,放棄堅守,屈辱求生,認為這樣總好過為了道義而城破身亡。但你可曾想過,昔日晏嬰麵對利刃也不屈服,南史寧死也不歪曲史實以求生,他們的事跡被畫成圖像,名垂千古。何況我如今據守著堅固的城池,有士民的支持,還儲備了三年的物資,足以支撐一年的消耗。我本想匡扶困境、彌補不足,讓天下人都能受益,又怎會輕易放棄,像那些敵人期望的那樣投降呢!隻是我擔心,一旦秋風揚起塵土,公孫瓚揮師南下,張楊、張燕等勢力也趁火打劫,北方邊境將陷入危急,到那時恐怕局勢就難以挽回了。袁紹應該明白我們的苦心,收兵回鄴城整頓軍隊,又何必在這裡大動肝火,在我的城下耀武揚威呢?你指責我依靠黑山軍來救援,難道就忘了當初黃巾軍聯合起來的勢力嗎?況且張燕等人都已接受朝廷的任命。昔日漢高祖在钜野招攬彭越,光武帝憑借綠林起義開創基業,最終都能成就帝業。隻要能輔佐君主、興國安邦,借助這些力量又有何妨!何況我還親自接受了朝廷的詔書,與他們一同為朝廷效力。好了,孔璋!你在袁紹麾下追求利益,我為了君主和親人不惜犧牲生命;你投靠袁紹,我隻效命於長安的朝廷。你覺得我會死無葬身之地且聲名俱滅,我卻笑你雖生猶死、默默無聞,真是可悲啊!我們原本誌同道合,如今卻分道揚鑣,各自努力吧,我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袁紹看完臧洪的回信,知道他絕無投降之意,惱羞成怒,增派兵力,加緊攻城。城中的糧食很快就吃光了,外麵又沒有強大的救兵。臧洪心裡明白,城破隻是遲早的事。他把將士們召集起來,沉痛地說道:“袁氏無道,心懷不軌,還見死不救,不肯援救我的郡將張超。我為了大義,不得不死。可你們沒有必要陪著我送死!趁城還沒被攻破,你們帶著妻子兒女趕緊出城逃生吧。”將士們和城中百姓聽了,都流下了眼淚,說道:“明府您與袁氏原本並無仇怨,如今卻因為本朝郡將的緣故,陷入如此困境。我們怎麼忍心舍棄您獨自離開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起初,城中的人還能挖掘老鼠、煮食弓弩上的筋角來充饑,後來連這些都沒有了。主簿打開內廚,發現還有三鬥米,便向臧洪請示,想把這些米分成小份,煮成粥給大家吃。臧洪長歎一聲:“我怎麼能獨自吃這些呢!”他讓人把米煮成稀粥,大家一起分著喝。為了讓將士們有體力繼續戰鬥,臧洪甚至忍痛殺掉了自己的愛妾,把肉分給將士們吃。將士們看到這一幕,都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忍心抬頭看。城中男女老少七八千人,相互枕靠著死去,卻沒有一個人背叛。
最終,城池還是被攻破了,袁紹活捉了臧洪。袁紹原本與臧洪關係親密,他命人在營帳中布置好幃幔,召集眾將,想要勸臧洪投降。他見到臧洪後,質問道:“臧洪,你為什麼要如此背叛我!現在你可服氣了?”臧洪怒目圓睜,坐在地上大聲說道:“袁氏家族侍奉漢朝,四代人中有五人位至三公,可以說深受皇恩。如今王室衰弱,你們卻沒有扶持的意思,反而想趁機謀取非分之想,殺害眾多忠良來樹立自己的權威。我親眼看到袁紹稱呼張邈為兄,那麼我的郡將張超也應是他的兄弟。我們本應齊心協力,為國除害,可他卻擁兵自重,看著張超被人殺害而無動於衷!隻可惜我力量薄弱,不能為天下人報仇,怎麼會向你屈服!”袁紹原本愛惜臧洪的才華,希望他能低頭服軟,從而饒他一命。但看到臧洪言辭激烈,知道他終究不會為自己所用,便下令將他殺害。
徐眾在《三國評》中說道:臧洪重視天下大義,為救舊主的危難挺身而出,他的恩情足以感動人心,道義足以激勵世俗。然而袁紹也是他的知己好友,還讓他在州郡任職,雖然他們不是君臣關係,但袁紹實際上是盟主。臧洪既然接受了袁紹的任命,從道義上來說就不應背叛。當時袁紹和曹操關係和睦,共同輔佐王室,而呂布反複無常、不講道義,張邈、張超擅自擁立呂布為州牧,從王法上來說,他們就是罪人。曹操討伐他們,袁紹不救援,也並非不合情理。臧洪本不該向袁紹請兵,之後也不該與袁紹結仇。為臧洪考慮,如果他覺得自己力量不足,可以投奔其他國家尋求救援;如果一時無法施展謀略,也應該等待時機,再想辦法救援張超。何必堅守這座孤城,不知變通,最後不僅自己身死,還連累百姓,功名也沒能建立,實在是可悲啊!)
臧洪的同鄉陳容,年少時就是個書生,他十分仰慕臧洪,追隨臧洪來到東郡擔任郡丞。在城還未被攻破時,臧洪就把他送出了城。這次袁紹召集眾人時,陳容也在場。他看到臧洪即將被處死,站起身來對袁紹說道:“將軍您想要成就大業,為天下除暴安良,卻先誅殺忠義之士,這怎麼能符合天意呢!臧洪起兵是為了救自己的郡將,您為什麼要殺他!”袁紹聽了,麵露慚色,示意左右把陳容拉出去。左右的人對陳容說:“你又不是臧洪那樣的人,何必這樣做!”陳容回頭大聲說道:“仁義哪有固定的標準,踐行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今天我寧願與臧洪一同赴死,也不願與你這樣的人同生!”結果,陳容也被袁紹殺害。在場的人無不歎息,私下裡紛紛說道:“怎麼能在同一天殺害兩位烈士啊!”
此前,臧洪曾派兩名司馬出城,向呂布求救。等他們回來時,城已經被攻破,兩人義無反顧地衝向敵軍,英勇戰死。
後人評價這段曆史時說道:呂布有著猛虎般的勇猛,卻沒有非凡的謀略,為人輕浮狡猾、反複無常,隻看重利益。從古至今,像他這樣的人沒有不被消滅的。昔日漢光武帝曾被龐萌迷惑,近代魏太祖也被張邈蒙蔽。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就連帝王都難以做到,這話說得一點沒錯!陳登、臧洪都有英雄氣概和高尚的氣節,可惜陳登英年早逝,沒能實現自己的功業;臧洪以弱小的兵力對抗強大的敵人,壯誌未酬身先死,實在令人惋惜!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