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夏侯惇,這位出身於沛國譙地的英雄人物,字元讓,他的血脈中流淌著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的英勇基因。時光回溯至他十四歲那年,彼時的夏侯惇滿懷對知識的渴望,踏入了學堂的大門。在求學的道路上,他對老師敬重有加,可當聽聞有人竟敢公然侮辱自己的恩師時,年輕的夏侯惇心中那股剛猛激烈的熱血瞬間被點燃。隻見他怒目圓睜,毫無懼色,毅然決然地拔劍相向,手刃了那名褻瀆師長的狂徒。此等果敢決絕的舉動,讓他在當地聲名大噪,人們紛紛傳頌著他為維護師道尊嚴不惜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跡,“烈氣”之名自此不脛而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曹操在這風雲變幻之際,振臂一呼,舉起義旗,踏上了逐鹿中原的征程。夏侯惇毫不猶豫地追隨在曹操身邊,從一開始便擔任裨將一職,如同曹操麾下的一把利刃,隨著曹操四處征伐,南征北戰,在沙場上屢立戰功。後來,曹操被朝廷任命為奮武將軍,他對夏侯惇的能力和忠誠深信不疑,委以司馬重任。夏侯惇奉命單獨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屯駐在戰略要地白馬,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智慧,將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不久之後,他又因戰功卓著,晉升為折衝校尉,並兼任東郡太守,肩負起更為重大的責任。
在曹操征伐陶謙期間,後方局勢卻陡然生變。張邈這個曾經的盟友,在利益的驅使下,背叛了曹操,大開城門迎接呂布的軍隊入城。當時,曹操的家眷都安置在鄄城,情況萬分危急。夏侯惇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他顧不上自身安危,當機立斷,親率一支輕裝部隊,馬不停蹄地奔赴鄄城救援。在途中,他們與呂布的軍隊狹路相逢。夏侯惇毫不畏懼,果斷下令迎敵,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夏侯惇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士兵們在他的鼓舞下,士氣大振,拚死抵抗。但呂布軍隊來勢洶洶,夏侯惇的軍隊漸漸陷入劣勢,呂布見狀,便率軍退回濮陽。然而,呂布並未就此罷休,他趁夏侯惇軍隊立足未穩,發動奇襲,成功奪取了夏侯惇軍隊的輜重物資,這無疑給夏侯惇的軍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更糟糕的是,呂布為了進一步打擊夏侯惇,使出了陰險的一招。他派部將佯裝投降,混入夏侯惇軍中。這些偽裝者趁其不備,突然發難,成功劫持了夏侯惇。他們手持利刃,架在夏侯惇的脖子上,向他索要大量珍貴財物,否則便要取他性命。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夏侯惇軍中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士兵們驚恐萬分,不知所措,整個軍營彌漫著一股緊張而恐懼的氣氛。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挺身而出。他深知此時必須冷靜應對,穩定軍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韓浩迅速調集士兵,親自率領他們嚴守夏侯惇營帳的大門,同時以威嚴的聲音召集軍中各級將吏。他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大聲命令道:“所有人務必各守崗位,按兵不動!違令者斬!”在韓浩的威懾下,原本慌亂的將士們逐漸冷靜下來,各營秩序也漸漸恢複正常。
隨後,韓浩邁著堅定的步伐,來到夏侯惇被劫持之處。他怒視著劫持者,眼中燃燒著憤怒的火焰,大聲嗬斥道:“你們這些膽大包天的惡賊,竟敢劫持大將軍,簡直是罪大惡極!難道你們還妄想能逃脫法律的製裁,活命嗎?我韓浩奉主公之命,前來討伐賊寇,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豈會因為大將軍一人的安危,就對你們這些逆賊妥協縱容!”說著,韓浩的眼眶不禁濕潤了,他轉過頭,看著被劫持的夏侯惇,痛心疾首地說道:“將軍,國法如山,我們身為軍人,必須扞衛國法的尊嚴,哪怕犧牲一切!”緊接著,韓浩毫不猶豫地催促士兵們向劫持者發起攻擊。劫持者見韓浩如此堅決,毫無懼色,頓時嚇得驚慌失措,紛紛叩頭求饒,嘴裡不停地說著:“我們隻是一時糊塗,想要些錢財離開這裡,饒了我們吧!”但韓浩不為所動,他義正言辭地曆數劫持者的罪行,隨後下令將這些人全部斬殺。就這樣,夏侯惇在韓浩的英勇營救下,成功脫險。
曹操得知此事後,對韓浩的果敢和忠誠讚歎不已,他感慨地說道:“韓浩啊,你這次的所作所為,堪稱典範,足以成為後世永遠遵循的法則!”於是,曹操當機立斷,頒布了一道命令:從今往後,若再有劫持人質的情況發生,全軍將士務必對劫持者予以堅決攻擊,無需顧慮人質的安危。這道命令下達後,劫持人質的惡劣行為在軍中逐漸絕跡,軍隊的紀律和安全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孫盛曾對此事評論道:據《光武紀》記載,建武九年,盜賊劫持了陰貴人的母親和弟弟。當時的官吏因受到不能拘禁人質逼迫盜賊的限製,盜賊最終殘忍地殺害了人質。由此可見,合力攻擊劫持者本就是古代的製度。然而,自漢安帝、漢順帝之後,政治教化逐漸衰敗,社會秩序日益混亂,劫持人質的現象愈發猖獗,連王公貴族都難以幸免。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官員卻無人能夠嚴格執行國法,致使此類惡行屢禁不止。直到韓浩此次果斷斬殺劫持者,才重新樹立了國法的威嚴,曹操也因此對他的行為大加讚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曹操從徐州回師後,夏侯惇繼續追隨他的腳步,參與征討呂布的戰役。在戰場上,夏侯惇一如既往地英勇無畏,衝鋒陷陣。然而,戰爭的殘酷總是讓人始料未及。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一支流箭如鬼魅般飛來,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夏侯惇的左眼。夏侯惇慘叫一聲,鮮血瞬間染紅了他的臉頰,但他依然頑強地堅持戰鬥,直到戰鬥結束。《魏略》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當時夏侯淵與夏侯惇同為軍中大將,軍中將士們私下裡戲稱夏侯惇為“盲夏侯”。夏侯惇聽聞這個稱呼後,心中十分不悅。每次照鏡子看到自己那隻失明的左眼,他都會想起戰場上的傷痛,憤怒和無奈之情湧上心頭,忍不住將手中的鏡子狠狠地摔在地上。)
戰後,夏侯惇憑借著卓越的功績和忠誠,又兼任了陳留、濟陰太守。曹操為表彰他的貢獻,加封他為建武將軍,並封他為高安鄉侯。然而,此時的中原大地正遭受著嚴重的自然災害。旱災肆虐,大地乾裂,莊稼顆粒無收;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夏侯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深知,隻有帶領百姓解決水源和糧食問題,才能度過這場災難。於是,夏侯惇親自勘察地形,製定水利工程計劃。他毅然決定截斷太壽水,修築池塘,以此來儲存水源。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夏侯惇以身作則,親自背土勞作,與士兵們和百姓們並肩作戰。他鼓勵將士們積極參與勞動,同時發動百姓種植水稻。在夏侯惇的帶領下,軍民齊心協力,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一番努力,池塘終於修築完成,水源得到了有效保障。水稻在充足的水源灌溉下,茁壯成長,當年便獲得了豐收。百姓們對夏侯惇感恩戴德,紛紛稱讚他是一位心係百姓的好官。
後來,夏侯惇轉任河南尹,負責治理都城洛陽周邊的重要地區。在曹操平定河北的戰役中,夏侯惇再次肩負重任,擔任大將軍的後援部隊。他精心籌備,組織糧草供應,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為前線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鄴城被攻破後,夏侯惇因功晉升為伏波將軍,依舊兼任河南尹。曹操對他信任有加,特許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事務,不必受常規法規製度的過多限製。這充分體現了曹操對夏侯惇的高度認可和倚重。
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表彰夏侯惇多年來在戰場上的卓越戰功和對自己的忠誠不二,決定為他增加封邑。此次增加的封邑多達一千八百戶,加上之前的封邑,夏侯惇的封邑總數達到了二千五百戶。這一豐厚的賞賜,不僅是對夏侯惇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對他多年來為曹魏政權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回報。
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孫權。在這場戰役中,夏侯惇指揮有方,率領軍隊與孫權的部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雖然最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夏侯惇在戰場上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班師回朝後,曹操對他委以重任,命他都督二十六軍,留守在戰略要地居巢。為了犒勞夏侯惇,曹操還特意賞賜給他樂伎和著名倡優,並下令說:“當年魏絳因促成和戎之功,尚且能享受鐘磬之樂,夏侯惇將軍多年來為我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更應享受如此待遇!”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與呂布的殘餘勢力展開了一場決戰。在這場戰役中,曹操的軍隊大獲全勝。戰後,曹操對夏侯惇愈發親近和重視,經常讓夏侯惇與自己同乘一輛車。夏侯惇不僅能夠自由出入曹操的內室,還能與曹操商討軍國大事,這等殊榮是其他將領都無法企及的。不久之後,夏侯惇被任命為前將軍。《魏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當時,其他將領都紛紛接受了魏國的官職名號,唯獨夏侯惇仍擔任漢朝官職。夏侯惇認為自己這樣的做法不符合臣子的禮節,於是上疏向曹操陳情。曹操看了他的奏疏後,感慨地說道:“我聽說,最高明的君主把臣子當作老師,其次是把臣子當作朋友。所謂臣子,都是品德高尚、才能出眾之人,小小的魏國,又怎能委屈你呢?”但夏侯惇堅持請求曹操賜予他魏國官職,曹操拗不過他,最終還是任命他為前將軍。)
此後,夏侯惇奉命督率各路軍隊返回壽春,之後又轉駐召陵。然而,命運卻對這位英雄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魏文帝曹丕繼承王位後,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這是對他一生功績的最高肯定。但僅僅過了幾個月,夏侯惇便因病去世。這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不朽功勳的英雄,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