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字幼安,是北海朱虛人。據《傅子》記載,他是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人。當年田氏掌控齊國後,管氏家族便離開了齊國,有的去了魯國,有的去了楚國。漢朝興起後,管少卿擔任燕令,自此管氏在朱虛安家落戶,世代都有名節之士,曆經九代後,管寧出生。)管寧十六歲時,父親不幸離世。他的表親們憐憫他孤苦貧寒,紛紛送來財物幫助他料理父親的後事,可管寧全都推辭不接受,而是根據自家的財力為父親操辦了喪事。
管寧身高八尺,胡須眉毛濃密,容貌出眾。他與平原的華歆、同縣的邴原結為好友,一同前往外地遊學,三人都敬重並親善陳仲弓。後來,天下大亂,他們聽聞公孫度在遼東地區政令暢行,社會相對安定,於是管寧便與邴原以及平原的王烈等人前往遼東避難。公孫度得知他們要來,特意準備了館舍,恭敬地等候著他們。管寧等人到達後,見過公孫度,卻並未入住館舍,而是在山穀中搭建草廬居住。
當時,避難的人大多聚居在遼東郡的南部,管寧卻選擇住在北部,以此表明自己沒有再遷徙的打算。漸漸地,其他人看到管寧安居於此,也陸續前來追隨他。曹操擔任司空後,征召管寧入朝為官,可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卻扣下征召令,沒有告知管寧。《傅子》記載:管寧前去拜見公孫度時,談論的內容隻涉及經典,從不提及世事。回來後,他依山搭建草廬,鑿土為室。那些渡海來避難的人,都紛紛前來與他同住,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這裡就形成了一個村落。管寧在此講解《詩》《書》,陳設祭祀用的禮器,整飭禮儀規範,彰顯禮讓之道,若非求學之人,他一概不見。因此,公孫度敬重他的賢能,百姓也被他的品德所感化。邴原性格剛直,喜歡依據清議來評判事物,公孫度及其下屬對此心懷不安。管寧對邴原說:“潛藏的龍因不顯露而成就品德,在不恰當的時候發表言論,都是招來災禍的做法。”於是,管寧暗中讓邴原向西返回中原。公孫度的庶子公孫康接替父親掌管遼東郡,他表麵上以將軍、太守自稱,實際上內心有著稱王的想法。公孫康自謙自抑,尊崇禮儀,很想任命管寧為官,以此來輔佐自己,提高威望,可終究不敢開口,他對管寧的敬畏之情可見一斑。皇甫謐所著的《高士傳》記載:管寧居住的村落裡,人們在井邊打水時,有時男女混雜,有時還會因為爭井而發生爭鬥。管寧對此深感憂慮,於是買了許多打水器具,分彆放置在井旁,打好水後等待他人來取用,並且不讓彆人知道是他做的。來打水的人看到後感到十分奇怪,詢問得知是管寧所為,都各自責備自己,從此再也沒有發生過爭鬥和訴訟。鄰居家的牛跑到管寧的田地裡肆意踐踏,管寧看到後,把牛牽到陰涼的地方,還親自給牛喂食,照顧得比牛的主人還要周到。牛的主人找到牛後,感到無比慚愧,就好像犯了嚴重的刑罰一樣。因此,管寧周邊再也沒有爭鬥和訴訟的聲音,禮讓之風也傳播到了海外。)
王烈,字彥方,在當時的名聲比邴原、管寧還要高。他拒絕了公孫度授予的長史一職,甚至以經商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身份,避免卷入官場紛爭。曹操曾任命他為丞相掾、徵事,可他還沒來得及赴任,就在遼東去世了。據《先賢行狀》記載:王烈學識淵博,精通事理,秉持正義,堅定不移。他以潁川的陳太丘為師,與陳太丘的兩個兒子結為好友。當時,潁川的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都在陳太丘門下求學,他們看到王烈才能出眾、品德高尚,對他的品行讚歎不已,也都與他親近結交。從此,王烈的英名在天下傳揚開來。王烈學成之後,道德品行也已樹立,便回到故鄉。恰逢父親去世,他悲痛萬分,守孝三年,日夜哭泣。遇到饑荒之年,路上到處都是餓死的人,王烈便拿出自己儲存的糧食,拯救鄉裡百姓的性命。因此,宗族之人稱讚他孝順,鄉裡鄉親也都認為他仁愛。王烈平日裡以研讀典籍為樂,還致力於培養人才,於是開辦學校,大力推崇教育。他教導彆人時,從不根據對方的脾氣性格來區彆對待,而是用道理來教誨他們,引導他們向善,遠離惡行。在他的教導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好,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得以廣泛傳播,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他的學生們無論出入何處,儀容舉止都十分得體。即便走在市井之中,他們的言行舉止也與眾不同,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在王烈的影響下,州裡鄉裡都形成了良好的風氣,人們都爭著做好事。
當時,國內有個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了。偷牛者哀求道:“我一時糊塗才犯了錯,從今往後,我一定改過自新。您既然已經寬恕了我,希望您千萬彆讓王烈知道這件事。”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卻讓人送了一匹布給這個偷牛的人。有人疑惑地問:“這個人偷了東西,還害怕您知道,您為什麼反而送他布呢?”王烈回答說:“從前秦穆公的駿馬被人偷走吃掉了,秦穆公不僅沒有懲罰這些人,還賜給他們酒喝。後來這些盜馬者為了報答秦穆公,在戰場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幫助秦穆公化解了危難。如今這個偷牛的人能為自己的過錯感到後悔,還害怕我知道,說明他有羞恥之心,知道什麼是惡行。有了羞恥之心,就會產生向善的念頭,所以我送他布,是為了鼓勵他改過自新,多做好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老人挑著重擔在路上行走,十分吃力。有個人主動幫老人挑著擔子走了幾十裡路,快到老人家時,把擔子放下就離開了,老人詢問他的姓名,他也沒有告知。不久之後,這位老人又在路上丟失了佩劍。有個人路過時看到了這把劍,本想放下離開,可又擔心後麵的人撿到劍後,劍的主人會永遠失去它;想要把劍拿走,又怕弄錯,於是就守在旁邊。到了傍晚,劍的主人回來取劍,發現守劍的人正是之前幫他挑擔子的人。老人拉著這個人的衣袖,問道:“之前你幫我挑擔子,我還不知道你的姓名,如今你又在這裡守著我的劍,像你這樣仁德的人,我還從未見過。請你告訴我你的姓名,我要把這件事告訴王烈。”這個人這才說了自己的姓名,然後離去。老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感慨道:“世上竟然有如此仁德之人,我卻一直沒有發現。”於是派人去查訪,發現這個人就是之前偷牛的人。王烈不禁感歎:“《韶》樂演奏到極致,連虞舜的賓客都能與之和諧共鳴。人若能受到感化,竟能達到這樣的程度!”於是,王烈讓國人在這個人居住的裡巷前立表,以此表彰他的善行,讓大家都知道他的事跡。
當時,人們有時會因為一些事情爭論是非曲直,本打算找王烈來評判,可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了,有的人遠遠看到王烈的居所就回去了,大家都相互禮讓,認為自己應該秉持正直,都不好意思讓王烈知道這些紛爭。當時的遼東統治者常常親自駕車前往王烈的居所,向他谘詢政令方麵的問題。王烈曾被察舉為孝廉,三公府也同時征召他,可他都沒有接受。恰逢董卓禍亂朝政,王烈為躲避戰亂,前往遼東。在那裡,他親自拿起農具,與普通百姓一樣從事農業生產,穿著布衣,吃著粗茶淡飯,卻依然自得其樂。遼東地區的人都像對待君主一樣敬重他。在那個世道衰敗、人心不古的年代,能夠識得真才實德的人很少,結黨營私的人相互詆毀。那些在遼東避難的人,大多遭受了迫害,可王烈在這裡居住多年,卻從未遇到過禍患。在他的影響下,遼東地區強者不欺淩弱者,人多勢眾的不欺負勢單力薄的,就連商人做生意也不會哄抬物價,做到了市場上價格統一。曹操多次征召王烈,可遼東方麵總是找借口留住他,不讓他離開。建安二十三年,王烈臥病在床,最終在七十八歲時去世。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