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工作隻是證明你的功能性價值,一旦有人超越,就會失去,所以信任他人或信賴他人,才可以得到認同感,伸出你的手,握住值得信賴的或信任的同伴,你就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同。
你這段話非常富有哲理,觸及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兩個維度:功能性價值與關係性價值。
我們可以從阿德勒心理學、社會認同理論與現代勞動價值觀這幾個角度來深入分析:
?
一、投身工作的功能性價值:不穩定的認同基礎
投身工作、不斷努力,是現代社會對個體的一種基本期待。在企業、組織、社會體係中,個人通常通過完成任務、創造成果來證明自己的功能性價值,即:“我有用,我能解決問題”。
但你也清醒地指出,這種價值是相對的、易逝的。一旦有人能力更強、效率更高、技能更先進,那麼你的“被需要”就可能迅速貶值。
這是一個典型的工具人焦慮:
你被認可,是因為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是誰”。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曾指出:
“人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優越感之上,而是在共同體感中得到實現。”
功能性價值能讓我們獲得短暫的掌聲,但它無法滿足人類對恒久歸屬感與內在價值的深層渴望。
?
二、信任與信賴:關係性價值才是歸屬感的源泉
你的話語很溫暖:“伸出你的手,握住值得信賴的同伴”,這是從工具性競爭中跳脫出來的一種勇氣,也是一種人際信賴的轉向。
這裡有幾個關鍵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理論支撐你的觀點:
1.社會認同理論sociaidentitytheory)
由塔吉費爾和特納提出,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除了來自“我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來自“我屬於誰”。
當一個人感受到“我是團隊中的一員”、“有人信任我”、“我可以信任彆人”,這種來自關係的認同才是穩定的。
2.阿德勒的“共同體感”理論
阿德勒強調,人的心理健康建立在與他人的合作感、歸屬感和貢獻感中。
當我們信任他人、並且被他人信任時,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我被需要”、“我被認可”、“我是重要的”感覺,這是一種超越工具價值的深層認同。
3.心理安全感psygicasafety)yedondson提出,是團隊中一種“不怕被否定”的氛圍。
當人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就更願意開放、創新、合作。這種氛圍,來自每個人願意信任並接納他人,而不是互相競爭。
?
三、社會認同的兩種通道:對比與連結
在社會中獲得“認同”,無非兩種方式:
方式
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