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裡為什麼都很多事不講出來就覺得很有意思,講出來就沒意思了
這個現象其實涉及到心理學中的“期待效應”和“心理滿足感”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在腦海中構思和想象某些事物時,擁有一種期待和好奇的心理,覺得它充滿了吸引力和神秘感。然而,一旦我們將這些想法或者事情說出來,就把它們從想象中“具體化”,失去了最初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因此往往覺得沒那麼有趣了。
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
1.神秘感與期待的滿足
很多事情在腦海裡沒有被具體化時,存在著某種神秘感和未知感,這會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期待。當我們講出來,神秘感被揭示出來,未知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就會減少。
舉個例子:
你可能很喜歡某個電影的結局,雖然你知道它很有意思,但你不敢劇透給彆人。因為自己對結局的期待,是看著它發生的過程中的一種心理享受。一旦你把它說出來,那種心理滿足感就不再存在了。
2.語言的局限性
有時,我們腦中的想法或故事是抽象、靈活且多樣的,語言卻是有限的。當你嘗試用語言把腦中的畫麵和感受表達出來時,言語很難完全傳達你腦海中的情感和深度,反而顯得平淡無奇。
舉個例子:
你腦海中的一段幽默可能是通過語氣、表情和情境來傳達的,但是當你試圖通過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時,它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3.講出來時的反饋不如預期
當我們自己內心覺得某個想法有趣時,我們可能期望彆人也能感同身受,享受同樣的樂趣。但是,實際情況是,彆人可能不理解我們的幽默、情感或想法,反應不如預期,這也會讓我們感覺講出來就沒意思了。
舉個例子:
你講一個笑話,可能在你自己心中非常有趣,充滿智慧,但彆人可能沒能理解或不覺得好笑,這時你會覺得這個笑話失去了原有的樂趣。
4.失去驚訝感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腦海中的想法還沒有被檢驗過,帶有某種“未知”的性質。而一旦說出來,這種新鮮感和驚訝感消失了。人們天生喜歡新鮮和不可預測的事物,講出來意味著預期變得明確,失去了那種令人激動的驚訝感。
舉個例子:
你對某個新聞事件的分析非常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心裡可能已經想象好了彆人對你想法的反應,並覺得自己會受到讚揚或認同。但是當你真的說出來後,彆人給出的反應並沒有那麼強烈,反而讓你覺得這個看法並不如你心裡想象的那樣令人興奮。
5.內心的隱私性
人類本能地會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多想法或者情感可能對我們而言是私密的,是自我表達的一個部分。當這些東西從腦海裡出來,尤其是如果我們沒有得到預期的理解或反饋時,我們可能會感到脆弱或者不自在,導致它們顯得沒那麼有趣或吸引人。
總結:
總的來說,很多事情不說出來時充滿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而一旦說出來,它們就暴露了所有的細節,失去了那種讓人充滿期待的感覺。語言的表達和情感的傳遞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當它無法完全傳達出我們內心的豐富情感和複雜思維時,這些內容往往就顯得缺乏吸引力。
因此,很多事情說出來後沒有原本那種有趣的感覺,這不僅僅是因為內容本身的變化,更是由於我們對“想象”與“現實”之間的不同期待和反應。
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覺得一件事情“不講出來很有意思,講出來就沒意思了”的現象,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來解釋:
?
1.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動態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行為動機源於對優越感的追求和對自卑感的克服。
?在不講出來時:
當你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或觀點時,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擁有了獨特的信息或見解。這種優越感來源於“我知道一些彆人不知道的事”,而這份優越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
?在講出來之後:
一旦把想法分享出去,優越感就會迅速消退,因為信息已不再屬於你獨享,它成為了公共知識。此時,聽眾的反應決定了你能否維持這種優越感。如果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你可能會產生新的自卑感,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夠有趣或沒有被理解。
阿德勒的視角:
講出來前,你掌控著信息和情緒,而講出來後,你的心理優勢不複存在,甚至會麵臨外界評價的壓力。這種落差正是優越感與自卑感動態轉化的表現。
?
2.目標導向性:想象的目標vs.現實的結果
阿德勒強調,人類的行為都是目標導向的。在你思考一件有趣的事情時,腦海中會形成一個目標:通過分享這件事獲得共鳴、認可或逗樂彆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不講出來時:
想象中的目標是充滿美好和正向期待的。在腦海中,你預期自己講出來後會收獲笑聲、讚同或佩服,而這種想象中的目標感讓事情顯得更加有趣。
?在講出來之後:
一旦實際的反饋未達到預期,你的目標無法實現。現實往往比想象更複雜,聽眾的反應可能平淡、誤解或缺乏興趣,這會導致你的心理落差加大,使你覺得事情“講出來就沒意思了”。
阿德勒的視角:
你對事件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由想象目標驅動的,而非事件本身的客觀有趣程度。一旦目標失去意義,事件的吸引力也隨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