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課題分離?
阿德勒在其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了“課題分離separationoftasks)”的核心原則。他認為很多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焦慮和痛苦,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乾涉了彆人的人生課題,或者讓彆人乾涉了我們的課題。
如何判斷是否是自己的課題?
隻需問一句:“這個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比如:
?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因為成績的後果由他自己承擔;
?彆人是否喜歡我,是彆人的課題,因為喜不喜歡我,是他們的自由;
?我要不要努力生活,是我的課題,彆人無權乾涉。
2.為什麼要課題分離?
因為人要真正自由而有尊嚴地活著,前提是擁有清晰的自我邊界。
如果總想著改變彆人,或者總想被彆人認同,就會喪失自我、陷入痛苦。
阿德勒舉過一些極端例子:
?父母控製孩子未來的職業,是越界;
?戀人要求對方必須“為自己改變”,也是越界;
?孩子一味討好父母犧牲自己喜好,也是一種不分課題的自我消耗。
課題分離不是冷漠、不是拒絕關心,而是一種尊重、清醒和成熟的心理邊界。
它真正的目的是——讓你專注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把成長放在自己手裡。
?
二、弗洛伊德:接受本我,調和內心衝突
1.弗洛伊德強調“自我調節”
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核心,在於“自我如何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取得平衡”。
?本我id)是欲望的代表,比如攻擊、性、占有;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和社會規範;
?自我ego)夾在中間,要調和兩者。
一個人之所以焦慮、抑鬱、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的衝突無法解決,比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想自由本我)vs我應該順從超我);
?我愛上不該愛的人本我)vs家庭、倫理的約束超我);
?我想辭職去旅行本我)vs責任與現實超我)。
弗洛伊德說:要療愈這些問題,人必須深入潛意識,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欲望,從而達到自我調節與自我和解。
這就是你所說的——弗洛伊德認為人要適應,習慣自己,和自己和解。
他強調一種內在衝突的調和機製,心理成長的過程就是“承認自我中被壓抑的一麵”。
2.他不主張“分離”,而是“整合”
與阿德勒主張“分清你我邊界”不同,弗洛伊德更強調的是“整合自我”:把那些被壓抑、被否認的部分尤其是潛意識)慢慢挖掘出來、接受它、理解它,而不是回避它。
例如:
?夢的解析,就是用來探索潛意識的一個工具;
?移情、自由聯想等精神分析技術,都是試圖讓人看清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欲望。
?
三、兩個係統的根本分歧:邊界清晰vs衝突調和
對比維度
阿德勒
弗洛伊德
關注焦點
個體與他人的邊界
個體內部的心理衝突
關鍵機製
課題分離
潛意識整合
成長方式
通過行動、選擇、自我承擔來成長
通過自我探索、挖掘無意識來和解
理想狀態
擁有邊界感、獨立、自信、融入社會
接納自我、化解衝突、內心平衡
問題來源
乾涉他人被他人乾涉
本我與超我衝突帶來的焦慮與壓抑
簡言之:
?阿德勒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控製你,你也不能定義我;
?弗洛伊德更關注“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我內心的欲望、恐懼、衝突,要被看到、理解、融合。
?
四、應用場景舉例:麵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
情境:一個年輕人想從事藝術,但家人強烈反對,要求他考公務員。
阿德勒會說:
?“這是你的課題。你的人生由你負責,不應讓父母替你做選擇;
?父母擔心,是他們的課題,不必取悅所有人;
?你需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並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
弗洛伊德會說:
?“你內心的衝突需要被分析。你的本我想追求自由,但超我父母的道德與社會期待)壓製了你;
?你要看清這些衝突從何而來,是否與你童年的認同模式有關;
?接受你對父母的憤怒,也接納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嘗試在責任與熱愛之間找到平衡。”
從這例子可以看出:
?阿德勒強調行為選擇;
?弗洛伊德強調內心探索。
?
五、總結:從“我是誰”到“我該怎麼辦”
弗洛伊德追問的是:“你是誰?你潛意識裡隱藏了什麼?你願意看清嗎?”
阿德勒追問的是:“你打算怎麼做?你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嗎?”
阿德勒更強調實踐、現實與責任,是更積極的成長導向;
弗洛伊德更強調反思、自省與整合,是更深層的心理剖析。
他們都是心理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大師,而你所說的這句話——
“阿德勒認為人要學會課題分離,學會不乾涉人家,也不要人家乾涉;弗洛伊德認為人要適應,習慣和自己和解。”
可以說是兩大心理流派思想精髓的高度濃縮。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