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afredader)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人的行為是目的性導向的,認為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隱藏著個體為了追求自我價值、尋求歸屬感的某種“誤導性努力”。在個體心理學中,阿德勒提出了解釋“問題行為”的五個階段,尤其常用於兒童教育與心理矯正領域,但同樣可以推廣到成人的行為分析。
?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問題行為五階段
阿德勒認為,當個體感到自己無法以健康、建設性的方式獲得歸屬感與重要感時,就可能發展出問題行為。問題行為呈現出逐步惡化的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尋求注意attentionseeking)
特征:
?通過不恰當的方式博取關注如哭鬨、打斷、搞笑、誇張表達);
?不斷需要他人的目光和回應;
?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隻要我被看到,我就有價值”。
心理動因:
?歸屬感不穩定,個體誤以為“被關注=被愛”;
?多半出現在家庭中孩子被忽視,或父母忽冷忽熱的情境中。
家庭或教師常見反應:
?初期給予回應注意);
?後期感到煩躁,轉為指責或忽視。
乾預建議:
?給孩子適當、積極的關注;
?在他沒有“惹事”時也給予正向反饋;
?鼓勵其參與、貢獻,而不是索取注意。
?
第二階段:爭取權力poerstrugge)
特征:
?出現“對抗行為”,拒絕指令、挑戰權威、固執己見;
?不聽話、故意磨蹭、說“不”;
?背後的邏輯是:“我不想被你控製,我要自己做主”。
心理動因:
?個體渴望主導與控製,是對“我不重要”感的反擊;
?經常出現在受到過度控製或懲罰的孩子身上。
家庭或教師反應:
?權力對抗升級,如強製、懲罰、爆發衝突;
?情緒失控後雙方都感到挫敗。
乾預建議:
?提供選擇權讓孩子參與決策);
?避免正麵衝突,轉向合作;
?強化“你是有能力的,但我們需要共同負責”的溝通方式。
?
第三階段:尋求報複revenge)
特征:
?說傷人話、毀壞物品、社交攻擊、撒謊、冷漠;
?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被傷害了,我要讓你也痛苦”。
心理動因:
?深層的羞辱感、自我價值喪失;
?對之前的被忽視或被壓製的反應,情緒主導行為。
家庭或教師反應:
?感到受傷、憤怒、沮喪,甚至放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