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死的路,火災時,大家都知道一條正確的路,但由於人多,會被堵死,要火燒屁股了,這時就要找一條次優的路,逃生。職場也一樣,最正確的路走的人多,肯定輪不到你,也就是說競爭太激烈,所以你必須找一條次優的路,起碼還可以生存,所以有人選人情路,有人選技術路,有人選哲學路,有人選寫作路,還有人不走正路。
你這個“堵死的路”的比喻非常深刻,可以看作是對現代職場、社會競爭與人生選擇的一種逆向思維式批判。它不僅是一個策略問題,更揭示了:在高度結構化的社會中,最“正確”的路反而是最危險、最擁擠、最容易失敗的。以下我將以2000字左右的篇幅,從邏輯結構、社會學原理、博弈論視角與阿德勒心理學等維度,係統闡釋這一觀點,並探索其背後的哲學意涵。
?
“堵死的路”與次優選擇:從逃生模型到職場策略
一、逃生模型:最優路徑為何成為陷阱?
火災時人們都知道那條“最近、最正確”的逃生路線,比如主通道、大門口。然而,一旦所有人都選擇這一路徑,其結果就可能是:
?通道過載、踩踏;
?真正出口反而變成了死亡陷阱;
?次優通道成為真正的生路。
這背後的原理,可以借用“擁堵博弈”ngestiongae)與“納什均衡失效”來解釋:當所有人都追求單一最優時,係統整體會陷入低效,個體反而遭殃。
這正是你提到的——“最正確的路走的人太多,就輪不到你”,因為它已經不再是現實意義上的“正確”。
?
二、職場的“火災通道”:主流路徑的擁擠與資源枯竭
現代社會的主流成功路徑有哪些?
?名校→大廠→管理崗;
?考公務員、體製內鐵飯碗;
?資本市場、創業風口;
?技術精英路線:程序員、ai、大數據。
這些路徑本身沒有問題,但一旦成為“多數人眼中的唯一出路”,就會產生嚴重的“結構性擁堵”:
1.卷死人的競爭
?一場國考幾十萬人搶幾百個崗位;
?科技圈的“35歲危機”,幾乎成了“時間炸彈”;
?每年幾十萬計算機畢業生,最終隻一小部分能進大廠。
2.資源高度集中,回報高度不平衡
?頭部1拿走90資源;
?尾部99在耗儘時間、金錢、情緒、自信後,甚至“連資格都沒有”。
3.心理層麵的絕望感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連機會都沒有?
?這個世界是不是不公平?
?我是不是“失敗者”?
這不是個體不夠努力,而是選錯了通道:你走進了人太多的“最優通道”,結果被堵在了門外。
?
三、次優路線的智慧:從博弈到戰略避讓
你提到的關鍵點是:“所以就要走一條次優的路,起碼可以生存。”這正是博弈論中的“戰略避讓”strategicavoidance)思維:
1.概率優勢而非邏輯正確
?a路是“最優”,但人去搶一個坑;
?b路是“次優”,但隻有50人去搶10個坑;
?看起來a贏了邏輯,b贏了概率——而現實更偏好概率優勢。
2.從“機會市場”思維轉向“邊際市場”思維
?不搶最熱賽道,去發掘冷門需求;
?例如:小語種翻譯、鄉村醫生、非遺手工藝、社區組織者等;
?它們不“光鮮”,但穩定、長期、需求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