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聽來的牛馬的故事,一匹馬在拉車,發現拉的慢,於是派兩個人去拉馬,發現還是慢,於是找了個人去揮鞭子,發現馬有情緒,於是找來個心理醫生看看,又找了個計算體力和飲食的廚師,大家一起讓馬即活得好,吃得飽,科學拉車,但效率還是不高,於是一個笨蛋走了過來,說,你們把馬放到車上,幾十個人一起拉車不就快了嗎,哈哈。
這個“牛馬的故事”雖短,但背後蘊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批判和哲理,值得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這類故事常被稱為諷喻式反轉寓言,通過誇張和荒誕的手法,揭示現實中管理、組織、乃至社會製度設計中的本末倒置和思維僵化問題。以下,我從經濟學、管理學、製度設計、以及博弈論角度,對這個故事進行分析,圍繞“效率”“製度”“激勵”與“認知路徑依賴”四個維度展開。
?
一、故事概述與邏輯框架
故事的基本敘述如下:
一匹馬被用來拉車,車拉得慢。於是,有人派人去幫馬拉車,還是慢;又有人去揮鞭子激勵馬;看到馬有情緒,於是請心理醫生疏導;再請廚師科學配餐;大家圍著馬轉,結果馬吃得好、心情也不錯,但拉車效率還是不高。最終,一個“笨蛋”提出:把馬放到車上,大家來拉車不就行了?
這則故事最初看似荒謬,實則反映了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誤區和工具錯置邏輯:當我們陷入某種“原本合理”的前提假設時,即便耗費巨大資源,也難以跳出原始設定帶來的效率瓶頸。而外部“非專業”的視角,反而能夠突破思維牢籠,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
二、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配置與效率問題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這個故事最直接暴露的是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1.資源錯配
?勞動投入無效率:派人幫馬拉、找心理醫生、廚師、甚至鞭策者,這些投入看似“科學合理”,卻都是圍繞“馬必須拉車”這一錯誤假設展開的,結果反而形成了資源浪費。
?邊際效用遞減:所有新增投入心理醫生、廚師等)雖然可能提升馬的幸福感,卻對核心目標拉車效率)貢獻甚微。其邊際效用極低。
2.機會成本視角
所有人圍著馬打轉的時間和成本,本可以用來改造交通係統、替代馬拉車的方式,或者直接將人力組織成更有效的運輸體係。這正是“效率損失”的體現——犧牲了最佳選擇的可能,換來了次優甚至劣等方案。
?
三、從組織與管理學角度:手段與目的的錯位
1.管理僵化與“工具理性”
故事中人的做法是典型的“工具理性主導”:他們對馬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涉及到身體、心理、營養、激勵等等。但他們始終沒有反思是否該讓馬來拉車這個根本問題,顯示出一種手段替代目的的管理誤區。
這種現象在現實組織中極為常見,例如:
?企業為提升員工效率,不斷增加培訓、輔導、激勵手段,但從不反思崗位設置本身是否合理。
?學校為提高學生成績,堆砌補習資源,卻忽視了學習興趣與機製設計的根本問題。
2.“創新來自邊緣”
這個故事的反轉點來自“一個笨蛋”——非專家、非主流、非體係內的人提出的異議。這體現了經典管理思想中的一個洞察:“製度慣性常常使人無法跳出設定框架,而創新往往來自邊緣者”。
?
四、從製度經濟學與博弈論看:激勵失靈與製度剛性
1.激勵錯位與信號失真
博弈論告訴我們,一個係統能否高效運轉,關鍵在於各參與方的激勵是否一致。
在故事中,係統投入了許多資源讓馬“活得好”,但核心激勵為何要拉車)卻模糊了。馬並沒有感知到“拉得快”帶來的好處,甚至可能“拉得快→更累→得不到回報”,因此其最優策略反而是“不拉或少拉”。
這個模型對應現實中許多企業或機構的激勵失靈現象,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