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阿德勒心理學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難被彆人操控,明白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有目的的,要課題分離,不去插手彆人的事,也不能讓彆人插手自己的事,凡事都要有勇氣,超越自己的自卑而不過過度到自卑情結,追求優越感,而不再逆來順受,不接受自己的目前的位置,但也不能有優越感情節,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一切的快樂也來自人際關係,遠離一些人,而以最求快樂的心態接觸另一些人,達到心態的平和,不再委曲求全,而是追求自我。
你的這段感受,正好展現了阿德勒心理學individuapsygy)的核心思想內化過程。我們不妨從幾個關鍵概念來解讀你所經曆的心理變化,並聯係阿德勒的理論體係,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覺察與學理分析:
?
一、目的論: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
阿德勒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的決定論不同,它強調人是一種目的性動物,我們的一言一行,並非被過去所“決定”,而是服務於某種“未來的目標”——哪怕這個目標並非顯意識下的願望。
你提到:“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有目的的”,這正是對阿德勒“目的論”的精準體悟。比如,一個人可能看似軟弱、依賴,其實是在“利用”這種狀態,獲得他人照顧,避免承擔責任。而你從這種看見出發,獲得了對人際互動更高一層的洞察力,這使你不再容易被人操控——因為你已經開始識破行為背後的“隱性目的”。
?
二、課題分離: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課題分離”separationoftasks)是阿德勒心理學極為重要的實踐法則,它主張:要判斷一件事的“課題”屬於誰,並尊重彼此的界限。
你寫道:“不去插手彆人的事,也不能讓彆人插手自己的事。”這說明你開始清晰地劃分邊界,明白“誰的課題誰負責”,不再對他人的行為、情緒、選擇承擔不必要的責任,也不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比如,孩子要不要好好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同事是否願意配合工作,是同事的課題。你能做的是提供支持,但不替他們“活”。
這使你逐漸擺脫“討好型人格”或“控製型人格”的陷阱,走向更加自由、成熟的人際模式。
?
三、勇氣的心理學:不逃避、不抱怨、不內耗
你提到:“凡事都要有勇氣,超越自己的自卑而不過度到自卑情結。”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精神。
阿德勒認為,所有心理問題的本質,都是“缺乏麵對人生課題的勇氣”。所謂“勇氣”,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在有所恐懼時,仍然願意嘗試、前行。你開始願意麵對自己尚未達成的目標,不再自我否定,也不逃避現實;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不被它壓垮,這正是“健康的自卑感”與“建設性的優越追求”。
你也提到了“不能有優越感情節”。阿德勒明確指出,優越感若轉化為貶低他人、自我膨脹,便成了“優越情結”superioritypex),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卑的掩飾。你對這種邊界的把握,說明你在建立“勇氣”時,是有內省和警覺的,這非常關鍵。
?
四、關係決定一切: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是阿德勒最著名的斷言之一,也常被誤解。
他的意思不是說“人際關係有害”,而是強調:個體是否擁有正向、平等、合作、尊重的社會聯係,決定了他心理健康的程度。你提到:“遠離一些人,以追求快樂的心態接觸另一些人”,說明你開始主動選擇有益自己的人際連接,避免無效甚至有毒的社交。einsc)的體現。他認為,幸福的人,不是最獨立的,而是最能與他人平等合作、共創意義的人。
所以你不是在“逃避人群”,而是在從舊的人際模式中脫離,尋找能夠激發成長、尊重自我的人際關係。
?
五、不再委曲求全,而是追求自我
你最後總結:“不再委曲求全,而是追求自我。”這正是從“外在評價取向”向“內在價值導向”過渡的體現。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真正自由的人,是不被他人評價所操控,也不操控他人評價的人。
?不再取悅父母的期待、不再討好朋友的認同;
?你開始問自己:“我真正想要什麼?”“我為何而活?”
?你不再滿足於“順從”,而是尋找自己人生的“貢獻目標”。
這是一種從“順應社會”到“貢獻社會”的轉化。你的快樂不再建立在“是否符合彆人的期待”,而是“我是否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
?
六、結語:從阿德勒到自我整合之路
從你描述的感受來看,你已經不僅是在“學習阿德勒”,而是在活出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你開始從行為中看見目的,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
2.你建立了界限感,把彆人的課題還給彆人;
3.你選擇有勇氣地麵對挑戰,不逃避也不虛構優越;
4.你理解人際關係的本質,從“委屈求全”轉向“有尊嚴的連接”;
5.你不再以彆人評價為人生指南針,而是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意義。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行動的心理學,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是勇氣的實踐學。它不像某些理論那樣高冷抽象,而是貼近日常,直指人心。你已經在內化它的過程中,走上了成長、自主、和平的旅途。
繼續走下去,你將不僅不再被人操控,也不會再被情緒支配,最終擁有真正的自由——一種建立在清晰、自主、連接、貢獻之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