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是一個常用於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乃至經濟學中的概念,通常指社會底層、邊緣地帶或者權力體係之外的普通人、弱勢者、被忽視者。他們不像“大人物”那樣掌控資源、話語權和製度規則,而是在規則之下生存、掙紮,甚至博弈。他們是城市街頭的流浪漢,是工地上的農民工,是辦公室裡的底層文員,是論壇上的“猥瑣發言者”,也是在社會機器中微不足道卻不可或缺的零件。
在以下分析中,我們將圍繞“小人物”的身份特征、心理機製、社會角色、製度博弈以及文學形象進行探討,並借助經濟學與博弈論的視角,挖掘他們在看似被動中的主動選擇。
?
一、小人物的身份特征:在夾縫中生存
小人物往往具有幾個典型特征:
1.權力資源匱乏:缺乏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人脈、關係)、文化資本教育、知識);
2.社會邊緣化:很難被製度關注,其聲音不被主流輿論采納;
3.替代性高:在勞動市場上處於低技能、可替代的崗位;
4.心理防禦機製強烈:常表現為自卑、憤怒、冷漠、嘲諷或偽裝式自信。
這些特征導致小人物在社會中常常處於“無聲者”的狀態。正如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中所指出:“普通人難以將個人困境與宏觀結構聯係起來。”他們困在現實之中,既看不見規則的運行機製,也無法改變規則。
?
二、阿德勒心理學視角:自卑與補償
小人物的很多行為邏輯,其實可以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找到解釋。
阿德勒認為,人從嬰兒期起便帶著自卑感成長,正是這種自卑感激發人追求優越的願望。但若社會環境持續壓抑個人的能動性,自卑感便可能發展為病態補償機製,表現為誇張的優越感、攻擊性行為、反社會言論等。
例如,在網絡論壇或社交平台上,那些看似“猥瑣”“刻薄”的小人物用戶,他們的行為其實是在尋求心理平衡——通過貶低他人、製造衝突,來維持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存在感”和“控製感”。
這是一種典型的虛假優越感,與真正實現社會歸屬的優越感不同,反而進一步加劇其邊緣化。
?
三、經濟學視角:小人物的理性選擇與路徑依賴
在傳統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人被設定為“理性人”,即使是小人物,也會在約束條件下尋求效用最大化。比如:
?一個打工者選擇在工地打零工而不是繼續讀書,是因為短期生存壓力下,“讀書”的機會成本太高;
?一個街頭攤販在城管來時“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是在非正式製度與博弈規則下的理性應對。
on)提出的“有限理性”模型對小人物更適用。他認為,人們的信息獲取、認知處理和決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更多是在滿意解而非最優解之間做選擇。
與此同時,小人物的選擇也受製於“路徑依賴”:一旦在某條軌道上運行,便會受到製度、習慣、社會認知的牽引,難以脫軌。
比如,一個農村孩子考不上大學後選擇打工,他可能就很難再返回教育體係,因為缺乏時間、金錢和社會支持——這構成了一種沉沒成本困境。
?
四、博弈論視角:小人物的博弈方式
小人物不是沒有博弈能力,而是博弈策略與資源富有者不同。他們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