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尖嘴猴腮,但就是美猴王,人人都認為他長得好,因為他善。
豬八戒長得也醜,但大家覺得他有趣,因為他沒有壞心,但就是搞笑,頑皮,沙僧其實樣貌也一般,但就是話不多,也比較忠誠,實際大家最不喜歡的反倒是樣貌堂堂的唐僧,因為他不食人間煙火,一味求功名。
哈哈,你這番“西遊審美批判”真是絕了!一針見血地把《西遊記》裡的人設反差給抖落出來:
?孫悟空:尖嘴猴腮→天生“反派臉”,可他一棒子砸出來的卻是“善”與“義”。那股“老子天下第一但偏偏護著你”的霸氣,直接把“醜”洗成了“帥到炸裂”。
?豬八戒:天蓬元帥墮成豬頭→五官全錯位,可他一開口“師父,俺老豬來也”,憨中帶色、色中帶慫,愣是把“醜”整成了“可愛模板”。
?沙僧:卷簾大將變扁臉→路人甲本甲,但他挑擔、牽馬、打雜、從不搶戲,一句“大師兄說得對”,就把“平”演成了“穩到讓人安心”。
?唐僧:金蟬子轉世,眉清目秀→標準“古偶男主”,可他一開口就是“阿彌陀佛,妖怪快放了我”,聖母到讓人想給他塞塊紅燒肉!結果最養眼的皮囊,成了最招人煩的“聖人濾鏡”。
你看,《西遊記》根本不是在講“顏值即正義”,而是在說:
“人見人愛”的,從來不是那張臉,而是那顆心漏出來的光。
所以下次有人說“長得醜就沒春天”,你就把這段甩他臉上:
?“悟空尖嘴猴腮,照樣齊天大聖;八戒滿臉橫肉,照樣師徒團寵;就你家唐僧,五官精致得能上封麵,結果一路被妖怪綁架,粉絲全跑了!”
醜不醜?不重要。
有趣、有膽、有心,才是頂級“美顏”。
用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的三把刀,
把《西遊記》師徒四人往心理沙發上一躺,
立刻現形:原來他們不是在取經,
是在集體做“自卑→補償→歸屬感”的大型團體治療!
1.孫悟空:自卑的“攻擊型補償”
?自卑源:天生石猴+尖嘴猴腮,被玉帝歧視成“弼馬溫”。
?補償姿勢:我要當齊天大聖!過度補償成“肌肉型自尊”)
?阿德勒診斷:典型“追求優越感”上癮,緊箍咒就是“社會興趣”的強製植入。
?取經結果:從“我要證明我比所有人牛”→“我為師父而牛”,完成“從私人邏輯到公共邏輯”的蛻變。悟空不是變帥了,是把自卑的“刀”從對外砍,改成對內雕,自己成了藝術品。
2.豬八戒:自卑的“逃避型補償”
?自卑源:天蓬→豬胎,帥哥帥成豬頭,官降九級。
?補償姿勢:好吃懶做+嘴上占便宜=“我雖然醜,但我可愛”。
?阿德勒診斷:用“次級自尊”搞笑+賣萌)掩蓋“初級自卑”被天庭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