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固有認知裡.....
經曆了漫長動亂年代,以及其後一係列社會變革的衝刷,京城裡的四合院,即便沒有被完全摧毀,大多也淪為了擁擠不堪、破敗失修的“大雜院”。
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許多精美的院落被收歸國有,分配給多個家庭作為單位宿舍使用。
家家戶戶孩子多,空間逼仄,再好的雕梁畫棟、亭台樓閣,也禁不住天長日久的過度使用和缺乏維護的糟蹋。
加之現在改革開放伊始,許多人即便手裡有了些閒錢,也大多持觀望態度,不敢輕易露富。
生怕政策有變,重蹈覆轍。
因此整個社會風氣仍以低調為主。
此刻,猛然見到這樣一座規製完整、保存完好、氣象森嚴的三進大院,著實讓他有些意外。
仿佛時空錯位,窺見了一絲舊日京華的雍容氣度。
如果沒有牆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標語)
餘淑儀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訝異,臉上露出一絲小小的得意。
她快步上前。
從隨身攜帶的帆布包裡掏出一串沉甸甸的銅鑰匙,熟練地找到其中一把,插入那古老的銅鎖。
“哢噠”一聲,打開了那扇沉重的朱紅大門。
門軸轉動,發出悠長而沉重的“吱呀”聲,仿佛開啟了塵封的歲月。
眾人隨著她步入院內,眼前的景象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腳下的青石板路鋪設得平整而潔淨,通向內院的月亮門完好無損。
院內的房屋門窗,雖然漆色因歲月而略顯斑駁,但木質堅實,窗欞上傳統的冰裂紋、步步錦圖案清晰可見,沒有一絲破損。
就連角落裡的花圃,雖然冬日裡隻剩下枯枝,但輪廓規整,顯然一直有人打理。
四周的牆壁石磚雖殘留著歲月痕跡,但總體來說依舊乾淨整齊,沒有看見任何胡亂塗畫的痕跡。
與顧方遠想象中的“大雜院”景象相去甚遠。
“要麼是這座院子運氣好,從未被征用作為工人宿舍,一直由文化單位小心維護著;要麼就是電視台後來下大力氣重新翻修過。”顧方遠在心中暗自揣測。
餘淑儀走在隊伍最前麵。
如同一位專業的導遊,聲音清脆地向眾人介紹著院落的布局:
“這裡是一進院,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前院。根據我們電視台接待工作的實際需要,原本位於南側的書房和倒座房——也就是古代給男仆居住的房間——現在都被我們改造成了獨立的單人客房。”
她邊說邊推開一扇虛掩的房門。
裡麵空間不算特彆寬敞,但收拾得乾淨整潔,擺放著簡單的木質床鋪、桌椅和衣櫃。
“當然,如果大家不介意擠一點的話,這些單人房臨時住兩個人也是可以的,隻是活動空間會小一些。”她補充道,隨後又指向院子的東西兩側,
“那邊是公共廚房,裡麵基本的灶具、廚具都有。旁邊是公用的廁所和浴室。
浴室裡麵準備了一個大木桶,大家可以自己燒熱水泡澡解乏。不過浴室有點小,隻能輪流使用,還請大家多包涵,合理安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