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波共鳴”研究小組的成立,如同在“新芽市”沉悶的絕望氛圍中注入了一股清泉。研究方向的一百八十度轉彎,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和……難以言喻的壓力。這一次,他們不再是與一個明確的、外來的敵人對抗,而是要嘗試與宇宙本身一道古老的“傷疤”進行精密的、近乎玄妙的“對話”。
實驗室的核心區域被完全清空,隻留下那台功率最大的“創世因子”頻率發生器和與之連接的全新陣列——一套專門為捕捉和模擬那微弱原始諧波而設計的、極其靈敏的共鳴放大器。莉莉和萊恩博士成了這裡的常客,他們的工作台上堆滿了寫滿複雜公式的電子草稿紙,全息屏幕上不斷流動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波動函數和能量拓撲圖。
首要任務是精確解析那段0.07秒延遲窗口內捕捉到的、裂隙本身的原始諧波。
這項工作比逆向工程“低語者”的技術更加抽象和困難。那波動太微弱了,如同在狂風暴雨中辨彆一片特定落葉的飄落軌跡。萊恩博士設計了一套又一套複雜的濾波和信號增強算法,試圖從海量的背景噪聲中將其剝離出來。
“頻率基頻確認……非常古老,確實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某些殘留特征吻合……”
“諧波結構異常複雜……包含了大量非整數倍的泛音……這不像人造信號,更像是……自然形成的混沌係統中產生的有序模式orderithinchaos)……”萊恩博士一邊操作一邊喃喃自語。
莉莉則專注於將解析出的諧波結構與“創世因子”數據庫進行比對。她需要找到一種“創世因子”的頻率組合,能夠完美地、溫和地“嵌入”這段原始諧波中,起到放大和穩定的作用,而不是粗暴地覆蓋或改變它。
“穩態頻率模塊……匹配度37……”
“空間結構安撫序列……匹配度52……”
“不行,都不是最佳……我們需要一種更……基礎的,更像是……宇宙誕生之初的‘背景音’……”莉莉眉頭緊鎖,不斷嘗試著各種組合。
伊娃也加入了進來,她帶來了對星球意識能量網絡的理解。她提出,這種共鳴或許不應該僅僅是能量頻率的匹配,更應該包含一種“意圖”或“信息”的傳遞——一種代表“愈合”、“回歸平衡”的意念。
“也許……我們可以將星球意識在穩定過程中散發出的那種‘秩序傾向’的波動模式,也編碼進去?”伊娃建議道,“讓‘創世因子’的頻率不僅作為載體,也作為一個……引導者?”
這個想法很大膽,將意識層麵的東西融入物理能量操作,風險極高。但莉莉和萊恩經過討論後,認為值得一試。他們開始嘗試設計一種多層次的信息能量編碼方案。
時間在一次次失敗、調整、再嘗試中流逝。實驗室裡經常連續數日燈火通明,隻有儀器運行的嗡鳴和研究人員疲憊卻專注的討論聲。
就在研究似乎再次陷入僵局時,轉機來自一次意外的靈感。
萊恩博士在連續工作數十小時後,疲憊地靠在椅子上,無意中播放了一段舊地球時代的古典音樂——巴赫的《賦格的藝術》。那嚴謹、精密、卻又充滿內在和諧與美感的旋律在實驗室中流淌。
莉莉原本煩躁的心緒,竟在這音樂中奇異地平靜下來。她看著全息屏幕上那複雜卻無序的諧波結構,突然,腦海中仿佛有一道閃電劃過!
“等等!巴赫的賦格……對位法unterpoint)!”她猛地坐直身體,眼中閃爍著狂喜的光芒,“我們一直在試圖找到一個‘主旋律’去匹配它……為什麼不能是多聲部的對位共鳴?”
她激動地向萊恩和伊娃解釋:“這段原始諧波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旋律’,我們不需要用一個更強的單一頻率去覆蓋它,而是可以用多個不同頻率、但內在和諧的‘創世因子’頻率,像賦格曲的不同聲部一樣,去襯托它、豐富它、強化它內在的和諧性!讓宇宙本身的‘愈合傾向’在這種和諧的共鳴中得到放大!”
這個想法如同醍醐灌頂!
他們立刻調整方向,不再尋找唯一的“鑰匙”,而是開始編織一張細密的“共鳴之網”。以解析出的原始諧波為基礎音,精心挑選多個與之諧和且代表不同“穩態”概念的“創世因子”頻率作為和聲部,甚至嘗試將伊娃提出的那種“秩序意念”轉化為一種極其微弱的、承載信息的低頻調製波。
新的模擬開始了。
當這張複雜的“共鳴之網”在模擬中與裂隙疤痕的原始波動接觸時,奇跡發生了。
沒有激烈的對抗,沒有能量的衝突。代表“共鳴之網”的能量流如同最細膩的春雨,悄然滲入那片扭曲的時空結構。原本微弱且雜亂的原始諧波,在多種和諧頻率的襯托和滋養下,開始變得清晰、穩定、有力!
它仿佛一個沉睡的巨人,被輕柔的、熟悉的歌聲喚醒。那0.07秒延遲窗口內的能量波動顯著增強,並且開始以一種更有序的方式向外擴散,溫和地對抗著“幽邃之眼”強行注入的、冰冷的加固能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模擬結果顯示,裂隙疤痕的擴張速度雖然沒有立刻停止,但被顯著減緩!其整體穩定性也不再因外部乾擾而增強,反而出現了一種微妙的、傾向於回歸自然狀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