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網者一號”平台的首次共鳴行動,如同在寂靜的宇宙深潭中投入了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雖微,卻清晰地傳回了“新芽市”,證明了那條基於“諧波手術”的道路並非虛妄。然而,“幽邃之眼”那瞬間的警覺性掃描,也如同一聲冰冷的警鐘,提醒著所有人,這場對抗的本質是何等凶險與精密。
凱旋的喜悅是短暫而克製的。控製中心內,狂熱的情緒迅速沉澱為更加務實和謹慎的分析與規劃。
“共鳴數據全部回收,效果符合甚至略超預期。”莉莉的聲音帶著疲憊,卻難掩興奮,“在二十分鐘的有效窗口內,裂隙自身穩定傾向的波動強度提升了約8,其對外來加固能量的‘排異’效應初步顯現。最重要的是,這種效果在共鳴停止後,並未立刻消失,顯示出一定的持續性。”
“但‘幽邃之眼’的反應速度太快了。”傑克指著掃描記錄中那短暫的、卻令人心悸的能量擾動,“它雖然沒發現‘織網者’的具體位置,但顯然感知到了‘工作環境’的細微變化。下次共鳴,我們必須更加小心。”
科爾點了點頭,目光銳利:“‘織網者一號’轉入預設的‘潛伏間歇’模式。共鳴周期拉長,強度降低,以不觸發‘幽邃之眼’明顯反應為上限。我們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進行一場長期的、耐心的消耗戰。”
“織網者”平台接收指令後,表麵晶格的光芒徹底隱去,如同融入背景的岩石,隻在預設的時間點,才會釋放出極其微弱、幾乎無法探測的“維持性”共鳴場,如同給一個虛弱的病人持續輸送微量的營養劑。
這場無聲的拉鋸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與此同時,“新芽市”內部的工作重點也發生了微妙的轉移。
首先是對“織網者”行動數據的深度挖掘。莉莉和萊恩團隊發現,不同頻率子模塊在共鳴中起到的作用各有側重。他們開始著手設計更複雜的“自適應共鳴算法”,讓未來的“織網者”平台能夠根據實時監測到的裂隙波動狀態,自動調整“網”的結構,實現更精準的“對症下藥”。
其次,是“織網者二號”平台的建造計劃被提上日程。基於一號平台的經驗,二號平台將進行多項優化:更強的能源係統以支持更長時間的潛伏、更先進的偽裝技術以應對可能更嚴格的掃描、以及模塊化的共鳴發生器以便在軌更換或升級子模塊。資源委員會咬著牙批準了這項計劃,深知多一個平台,就多一分牽製敵人的力量。
而最重要的變化,來自於腳下這片土地。
在“織網者”首次成功共鳴的同一時間段,伊娃團隊監測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現象:當那代表“秩序”與“調和”的共鳴之網在遙遠深空展開時,星球意識那平穩而微弱的脈衝,竟然出現了一次極其輕微的、但確實存在的同步增強!
仿佛那場成功的、基於宇宙和諧規則的“手術”,不僅作用於裂隙,其散發出的某種積極“信息”或“韻律”,也跨越了空間,引起了尚在沉眠中的星球意識的微弱共鳴!
“它……它能感覺到!”伊娃激動地向科爾彙報,“雖然無法進行意識層麵的溝通,但這種成功的、正向的宇宙規則操作,似乎對它是一種無形的滋養!它的恢複速度……好像加快了一點點!”
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意味著,對抗外部威脅的努力,與家園內部的複蘇,並非是兩條獨立的戰線,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每一次在深空取得的微小技術勝利,都可能轉化為滋養星球意識的養分。
基於這個發現,伊娃團隊調整了對星球意識的“護理”方案。他們不再僅僅進行被動的監測和溫和的能量滋養,而是開始嘗試將“織網者”行動中獲取的那些成功的頻率模式、和諧波形,經過極度弱化和簡化後,作為一種“背景音”或“環境場”,在“新芽市”及周邊區域緩緩播放。
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監測數據顯示,在這種充滿“秩序感”的能量環境下,不僅星球意識的脈衝更加穩定,連本土生態的恢複速度也似乎有所提升。那些發光的植物更加茂盛,一些溫順的生物也更加活躍。
希望,如同涓涓細流,開始從多個源頭彙聚。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就在“織網者一號”轉入間歇模式約一個月後,“諦聽”陣列再次捕捉到了異常信號。
這一次,並非來自奧爾特雲裂隙,而是來自柯伊伯帶內部,那些早已沉寂的、如同宇宙墓碑般的“孢子節點”和生物炮台殘骸區域!
信號非常微弱,斷斷續續,像是一種……低功率的周期性脈衝。其模式與“低語者”的能量簽名同源,但強度極低,且似乎不含任何信息,更像是一種……狀態報告或者……心跳檢測?
“它們在‘喚醒’這些節點?”莉莉分析著數據,感到一絲不安,“難道‘幽邃之眼’在加固裂隙的同時,也開始清理和重啟前哨基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可能性讓所有人警惕起來。如果讓這些節點重新激活,哪怕隻是作為監視網絡,“新芽市”的動向將再次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
“必須阻止它們!”傑克立刻請戰,“‘幽靈小隊’可以出動,攜帶高能脈衝炸彈,在它們完全激活前將其徹底摧毀!”
“不行。”科爾否決了這個看似直接的方案,“摧毀行動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信號,必然會引起‘幽邃之眼’的注意,可能招致我們無法承受的報複。而且,我們不確定這些節點是否被設置了某種‘死亡開關’或連鎖反應機製。”
他沉思片刻,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既然它們在嘗試‘喚醒’,我們能不能……偽裝成它們的‘喚醒信號’,然後發送一個……休眠’或‘自毀’指令?”
這個想法讓莉莉眼前一亮!“低語者”技術基於生物機械混合原理,其通訊很可能依賴特定的生物節律或化學信號。如果能破解這種信號編碼……
她立刻調取了所有關於“孢子節點”和生物炮台的掃描數據,尤其是之前“影梭號”近距離掃描時捕獲的、它們被激活瞬間的能量波動記錄。
分析工作再次緊張展開。這一次,目標不是理解,而是模仿與欺騙。
數日後,莉莉團隊成功地從那海量的數據中,剝離並模擬出了一種極其簡短的、似乎是用於節點狀態查詢和基礎維持的低語者基礎脈衝信號。
“信號模式已破解,但‘休眠’或‘自毀’指令的編碼方式未知,強行發送錯誤指令風險極高。”莉莉彙報進展,“但是……我們或許可以發送一種……持續性的‘無效噪音’?”
她解釋道:“我們可以模擬這種基礎脈衝,但將其中的有效信息替換成一段無意義的、卻能與節點內部生物電路產生輕微乾擾的雜波。不斷發送這種‘無效信號’,可能無法讓節點休眠,但或許能乾擾其喚醒過程,讓它始終處於一種‘半夢半醒’的混亂狀態,無法正常執行功能。”
這又是一個基於精妙技術理解而非蠻力的方案。
科爾批準了這次代號為“白噪音”的行動operationhitenoise)。
一艘經過特殊改裝的、小型且高度隱蔽的無人信號船被秘密發射,悄然潛入柯伊伯帶。它攜帶著一台特製的信號發射器,抵達預定位置後,開始持續不斷地向那些出現異常波動的“孢子節點”區域,廣播那段精心調製的“無效噪音”信號。
行動效果立竿見影。
監測顯示,那些節點區域的周期性脈衝信號立刻變得混亂和不穩定起來,仿佛接收到了互相矛盾的指令。節點本身沒有任何物理變化,但其“喚醒”進程明顯受阻,始終無法建立起穩定的能量連接和信號回傳。
“白噪音”行動成功了!他們用一種極其隱蔽的方式,癱瘓了敵人試圖重啟的監視網絡!
消息傳回,再次提振了士氣。這證明,即使在正麵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憑借對敵人技術的深入理解和精巧的應用,他們依然能夠有效地進行防禦和反擊。
內外的戰線,都在這無聲的拉鋸中,艱難卻堅定地向前推進。
“織網者”在深空持續著溫和的共鳴,延緩著裂隙的擴張。
“白噪音”信號船在柯伊伯帶乾擾著節點的喚醒。
“新芽市”內部,星球意識在秩序的“背景音”中緩慢複蘇,新的“織網者”平台在船塢中逐漸成型。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沒有巨響聲光的戰爭,比拚的是耐心、智慧和對宇宙規則理解的深度。敵人依舊強大而遙遠,但“新芽市”的人們,已經不再是隻能被動挨打的獵物。
他們學會了在沉默中織網,在細微處落子,用科技與意誌,在這片冰冷的星海中,為自己爭取著每一寸生存的空間,等待著真正轉機的到來。
複蘇的脈搏,在家園與深空,同步微弱而頑強地跳動著。拉鋸伊始,征程漫漫。
喜歡千層浪請大家收藏:()千層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