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川他們三個人是在村裡青壯年的幫助之下一點兒一點兒到達對岸的。
光是他們自己個兒到達對岸都這麼困難,更不要說是帶一輛自行車。
江林川告彆送他們的生產隊長朝著對岸那個小小的影子揮了揮手。
看著這艱苦的環境,這裡需要一座橋。
不管咋說,他一定會把村裡人的生活環境改變一下。
這明明是一個需要的交通要道,可是偏偏這座橋沒了,而沒有人給這裡修橋。
果然過了河之後,這邊的路很明顯好走了很多,這裡有一條大路。
按照劉懷安的說法,原本這條路和河岸接通的話,河兩邊的居民去鄉裡麵容易的多。
可是自從河上的橋沒了,兩岸的居民不光自己家來往不方便,而且往出送東西也不方便。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河兩邊的村子任務豬,任務雞,還有村子裡的一些農產品無法送出去售賣,基本上都得爛在自家。
江林川知道啥時候都是這樣,要想富先修路,顯然這裡村子裡的環境造成了他們的供應緊張。
供應緊張的原因根本就在這裡。
可是修路他們一個糖酒副食公司可管不了這麼大的民生事業。
根本的問題就是沒錢。
他們附近的這些村子地處偏僻,要修路架橋,可沒那麼容易。
大多數都是靠著縣裡撥一部分款,村裡自主籌一部分款,再加上村民們貢獻自己的免費勞動力。
江林川他們過了河又能騎自行車。
很明顯和這邊的村子相對來說跟那邊的村子完全不同。
接下來的路程雖然也有爬山,但是相對來說走的很順暢!
起碼路就是路。
到了天黑以後,他們總算是來到了要去的村子。
這幾天路上有一些村子根本沒有時間去,能路過的村子也就隻有這三個村子。
到的時候天早就黑透了。如果說這是村子,估計遠遠的江林川根本認不出來,因為黑燈瞎火,村裡也早早的都已經熄了燈。
他們進村時候狗叫聲驚動了人家出來打聽才知道村裡進了人。
等到江林川到了大隊部兒以後,村裡基本上全都被驚動了。
生產隊長給他們打開大隊的部的門,這個大隊部和其他大隊部不同,這個大隊部隻有一間屋子,而且又破又舊。
房屋都快倒了,明顯能夠感覺到漏風,房頂都能看到外麵的天空。
大隊長是一個60多歲的老爺子。如果不是劉懷安介紹這位60多歲江林川根本都不相信。
佝僂著腰背,銀白的頭發,滿臉的皺紋兒,那張麵孔經過風吹日曬,看起來你要說這位80歲都有人信。
大隊長姓陳,倒是一個健談的老頭兒。
“江主任,你們來的有點兒晚,這麼晚黑燈瞎火的,也不怕路上出點兒啥事兒。我們周圍山上野獸多,村裡人入夜基本上都不出門兒。
下一次你們可得早點兒來,這會兒到了容易出危險。”
江林川朝屋外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