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曲轅犁當真厲害,沒想到一頭牛配合這犁具,竟比兩頭牛拉著傳統犁還要高效。”
“是啊,劉祭酒真乃神人也!”
正在眾人吃驚不已時,袁隗已經拉著黃琬到地裡,指著新翻好的地說道:“黃公,你看看如何!”
在秦漢時期,治粟內史為九卿之一,漢武帝時更名為大司農,其職責包括掌管農業生產、大部分稅收、物資調度、鹽鐵酒製作和專賣以及均輸、平準等事務。
黃琬身為大司農,對於農耕之事自然是極為精通。
袁隗這種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人,最多就是有些常識,但要論對農耕生產實際的了解,那遠遠比不上黃琬。
黃琬也是個快50歲的大爺了,此刻他激動地身上都有些顫抖。
他俯下身,仔細觀察著新翻好的土地,用手撚起一把泥土,不停地搓著,又看了看犁溝的深度和整齊度。
片刻後,他站起身來,對袁隗點了點頭,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袁公,此曲轅犁確是神物啊!犁溝深淺均勻,土地翻得細碎,這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點。
以一頭牛之力,竟能有如此成效,有了這曲轅犁,往後農耕之事必將事半功倍,糧食產量定能大幅提升!實乃利國利民的好器具啊!”
聽到利國利民幾個字,袁隗的表情顯得有些複雜。
其他朝臣聽見黃琬所言,也紛紛到地裡查看。
在東漢,傳統的耕作方式叫二牛抬杠,或者二牛三夫耕作法。
就如字麵意思,需要兩頭牛,三個人。
耕作時,兩牛相距約七八尺,中間橫抬一“杠”,“杠”後接犁。
一人在前牽牛,一人坐於“杠”上,腳踏轅犁,控製犁鏵入土深淺,一人在後扶持犁把。
現在曲轅犁隻需一頭牛,一人操作即可。
這意味著什麼?
東漢,種地的大多是佃戶。
所謂佃戶,就是在官府處或者士族那裡租牛、租田,然後獲得的產出按比例上繳,算是租金。
如果曲轅犁問世,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同樣是租兩頭牛,他們就能犁出兩倍的地。
要知道,在東漢,地廣人稀,有許多荒地。
如果耕地翻倍了,糧食產量自然也會大幅增加。
對於佃戶家庭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在向官府或士族繳納完規定比例的產出後,自己能夠留存的糧食數量也會增多。
從官府的角度看,糧食產量的提升會帶來稅收的增加,這樣國庫也會充盈。
對於士族而言,他們的田租收入也會隨之增加。
利國利民利士族。
既然全天下都能從曲轅犁中獲得利益。
敢問,誰又會反對這樣的發明問世呢?
“曲轅犁之功,實乃我大漢之幸啊!”
盧植忍不住感慨道,他看向劉海的眼神,甚至已經從欣賞變為了欽佩。
作為當世大儒,盧植辦學育人,一切不都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嗎?
無疑,劉海這個發明便是在為天下百姓謀福祉。
“此利器,功在當世,利在千秋,劉祭酒此功就算封侯也不為過!”
楊彪也不禁發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