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市作為錦秀機械的總部所在地,招工消息一經傳出,便吸引了大量求職者。
然而,麵試一開始,問題便接連暴露。
機械操作工的應聘者大多經驗不足,麵對新型設備時神色慌張;
普通裝配工人螺絲刀都用不利索,零件在手中亂轉找不到歸宿;
技術研發人員更是稀缺,專業不對口或僅有理論、缺乏實踐的大有人在。
半個月下來,隻招到一百多名合適的工人。
負責人李曉華心急如焚,召集手下商討對策。
有人提議與職業院校合作定向培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人主張提高薪資吸引外地人才,又擔心成本飆升且效果不佳。
在長河市,三十歲的王力強多年來在小工廠打零工,收入微薄,生活飄搖。
聽聞錦秀機械招工,他黯淡的眼眸中燃起了一絲希望。
雖然隻會基本的手工裝配,但他踏實肯乾。
麵試時,他的技能局限被識破,麵試官麵露難色。
王強急得冒汗,誠懇地說道:“我技術不好,但願意學、能吃苦,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
麵試官被他的誠懇打動,最終給了他一個機會。
技術研發人員的招聘由肖愛國親自負責。
他的問題看似簡單,卻直擊核心:
“你怎麼看電風扇和暖風扇的市場?”
“你覺得質量重要還是外觀重要?”
“如何快速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雖然簡單,卻都是經過曆史驗證的,能夠輕易看出應聘者是否有真才實學。
然而,幾次麵試下來,肖愛國發現,大多數人隻能做執行,缺乏自己的想法。
想要找到真正的大拿,任重道遠。
長河市政府敏銳地察覺到了錦秀機械的招工困境,迅速行動起來。
政府果斷出手,一場跨廠借調精兵強將的行動迅速展開。
曾市長安排勞動部門組建招工協調小組,張宏任組長。
張宏迅速利用街道、知青安置辦公室等渠道,招了3000多名待業青年,
又從離休人員中挑選了1000多人,最終湊足了5000名工人。
這次招工,極大地緩解了長河市的失業問題。
錦秀機械正在慢慢改變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