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一年秋,湖南湘鄉荷塘鎮籠罩在一片肅殺之中。
遠處的山巒如刀削斧劈,青灰色的天空下,一支身著素服的隊伍緩緩行進在蜿蜒的山路上。
隊伍最前方,曾國荃騎著一匹黑馬,麵色凝重如鐵。
"大人,前麵就是煙溪灣了。",親兵隊長劉鬆山指著山穀中一片開闊地說道。
曾國荃微微頷首,目光越過層層山巒,落在遠處那座新修的石牌坊上。
牌坊上"忠烈千秋"四個大字在秋陽下泛著冷光。
他深吸一口氣,十年前吉安城下的那一幕又浮現在眼前——箭如雨下,李續賓率親兵衝入重圍,將他從死人堆裡背出來的情景。
"傳令下去,全軍整裝,準備祭禮。"曾國荃的聲音低沉而沙啞。
隊伍在山穀入口處停下。早已等候多時的當地官員和鄉紳迎了上來。
為首的知縣躬身道:"曾大人遠道而來,下官已經製備好祭品香燭。"
曾國荃翻身下馬,拍了拍沾滿塵土的官服:"李家後人可到了?"
"回大人,李公子已在墓前守候三日了。"
曾國荃點點頭,目光掃過隨行的數十名湘軍將領——彭玉麟、周寬世、鮑超、楊嶽斌……這些身經百戰的悍將此刻都沉默不語,臉上寫滿了肅穆。
他知道,這些人中不少都曾與李續賓並肩作戰,有的甚至親眼目睹了三河鎮那場慘烈的敗仗。
"走吧。"曾國荃率先邁步,沿著新鋪的石階向山腰處的陵園走去。
石階兩旁,新栽的鬆柏在秋風中搖曳。越往上走,曾國荃的心就越發沉重。
十年前,李續賓在吉安城下救他一命後,曾笑著說:"九帥,他日若我不幸戰死,還望您能照顧我的家小。"當時他隻當是玩笑,誰曾想竟一語成讖。
轉過一道山梁,眼前豁然開朗。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出現在眾人麵前,漢白玉的墓碑上刻著"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李公續賓之墓"。
墓前平台上,擺放著數十張黑漆木椅,已有不少湘軍將領提前到達,見曾國荃到來,紛紛起身行禮。
"諸位請坐。"曾國荃抬手示意,目光卻落在跪在墓前的一個瘦弱少年身上。
那少年約莫十五六歲,一身重孝,正是李續賓的兒子李光久。
曾國荃走到少年麵前,伸手將他扶起:"賢侄請起。"
少年抬頭,眼中含淚卻倔強地不讓它落下:"曾叔父……"
隻這一聲稱呼,曾國荃便覺喉頭一緊。他記得最後一次見李續賓時,對方還抱著這個五歲的孩童,笑著說要教他騎馬射箭。
如今父子陰陽兩隔,隻留下這孤兒寡母。
"你父親是我救命恩人,更是朝廷的忠臣。"曾國荃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今日我帶了三萬兩白銀,是當年你父親支援我吉字營的數額,現在物歸原主。"
身後親兵抬上十個沉甸甸的紅木箱,整齊地排列在墓前。
曾國荃轉身麵向眾將領,深吸一口氣:"今日我等齊聚於此,祭奠忠烈。李續賓將軍為國捐軀已近三載,然其忠勇之姿,猶在眼前。"
彭玉麟起身道:"九帥,李將軍在天之靈,必感欣慰。"
曾國荃點點頭,從袖中取出一卷黃絹,緩緩展開:"奉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之命,今日特來祭奠李續賓將軍。"
全場肅立。秋風掠過山崗,卷起幾片枯葉,在空中打著旋兒落下。
"維鹹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欽差大臣曾國藩遣弟國荃,謹以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振威將軍李公續賓之靈……"
曾國荃的聲音在山穀間回蕩,每一個字都仿佛重若千鈞。
他讀到"吉安一役,公救我於萬箭之中"時,聲音微微發顫;讀到"三河之敗,公力戰至最後一息"時,眼中已有淚光閃動。
祭文讀完,曾國荃親自點燃三炷高香,插入墓前的青銅香爐。
青煙嫋嫋升起,在秋日的陽光下形成一道淡淡的煙柱。
"獻禮!"
隨著一聲令下,親兵們抬上早已準備好的三牲祭品——整豬、整羊、整牛,依次擺放在供桌上。
隨後是象征性的紙錢、紙馬、紙兵器,被投入熊熊燃燒的火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