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是真打心眼兒裡,喜歡這黃金菇。
不光是燉湯,這黃金菇用豬油爆鍋快炒,撒把蔥花,鮮得能多扒兩碗飯。
有時候剁點肉末,拌進去包餃子也不錯。
咬開麵皮的瞬間,那股子菌香混著肉香能噴一臉,比啥山珍海味都解饞。
不過如今已經是九月底了,山裡已經帶了霜氣。
采野蘑菇的日子,眼看著就沒多少了。
他估摸著,頂多也就半個月,等霜降一到,山裡就沒啥蘑菇了。
“唉……”
周安望著那堆黃金菇,輕輕歎了口氣。
“這麼好的東西,也就這陣子能解饞了。等進了冬,大雪一封山,再想吃就得等明年開秋了!”
周安腦子裡忽然像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靈光“噌”地就冒了出來。
在幾十年後,市麵上賣的蘑菇,哪有這麼多野生的?
隻有小部分是野生的,大多數都是大棚裡麵培育的。
也是,誰有那麼多功夫,天天鑽山裡采蘑菇,還得保證天天有貨往外賣?
就像菜市場常見的那些,細細長長的金針菇,白白淨淨海鮮菇。
還有蟹味菇,胖乎乎的杏鮑菇和香菇啥的。
十有八九都是大棚,或者專門的培育房裡長出來的。
規規矩矩,一茬接一茬地收。
就連這黃金菇,他也有印象。
在市場上的黃金菇,有標著“野生”的,價格貴得很。
也有人工種植培育的,便宜不少,買的人也多。
他記得清楚,這黃金菇的人工培育,跟彆的蘑菇還不太一樣。
不是那種搭個大棚,裡頭密密麻麻擺著架子的搞法。
反倒是往樹林子裡一鑽,借著現成的樹蔭就能種。
他是土生土長的長白山人,對這林下種植的路數門兒清。
先是挑地方,得是楊樹林、榆樹林這種闊葉樹多的地方。
樹得長得密點,能遮著太陽,又不能太密,不然蘑菇不愛長。
然後就是配“養料”。
把那些碎木頭渣子、麥麩子和玉米芯子,混到一塊兒。
再抓點石膏、石灰進去,說是能調調酸堿度,讓蘑菇長得更歡實。
拌勻了就往塑料袋裡裝,裝得緊實些,紮好口。
擱大鍋裡頭蒸,蒸得透透的,把那些雜菌啥的全殺死。
等這包玩意兒涼透了,就把黃金菇的菌種撒進去。
然後把袋子擱在涼快遮光的地方,等著裡頭長出白白的菌絲來。
那菌絲得長得滿滿當當,把整個袋子都“吃”透了。
摸著硬邦邦的,才算是“喂飽”了,能往樹林裡挪了。
到了林子裡,就把塑料袋的口解開,或者用刀在邊上劃幾個小口子。
讓蘑菇能順著口子,往外鑽出來。
再把這些袋子,一排排擺在樹底下。
地上最好鋪點腐葉土或者碎木屑,潮乎乎的能保水。
說到底,就是借樹林子的天然條件,給蘑菇搭個舒服的窩。
不用費錢搭大棚,省了不少事。
還跟山裡長的似的,新鮮得很。
周安低頭瞅了瞅,手裡的黃金菇。
又抬眼望了望,四周密密匝匝的樹林。
心裡頭那股想試試種蘑菇的念頭,像野草似的瘋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