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幾人的無所事事比起來,亞倫的朋友們都積極參與社區的一些事務,比如根據這些社民們的興趣愛好,團隊分類,都給他們編出了指標。
教會多數屬於信神派,說明社民偏好神學這些,而那些熱衷於修煉的,對武學有偏好,說明社民傾向於武道。
顧曼青不解這些指標究竟是乾什麼用的,馬克解釋,有備無患,這叫掌握先機。
鏡城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多做一些基本功,麵對變化,他們就能先行決策,說不定將來還能利用指標盈利。
“好吧。”
顧曼青真心不懂,聽到這些隻覺得自己腦殼疼,覺得自己還是一門心思修煉功夫好的多。
“可是我們社區邊上就那麼點地,你們打算怎麼改造它?”薑曉麗同樣不解。
“一塊兩塊當然不起什麼作用,可是地多了就有了用處。”馬克邊上那人說道。
他們打算搞建築,建一些更大規模的房子,像獨棟樓房,豪宅,甚至跑馬場都可以建。
以社區資產為資本投入,對九號社區,包括彆的社區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畢竟這些都是鏡城的地,他們並沒有占為己有的想法,不然這麼多人,一人一塊地怕是都不夠分。
“誰要種誰種吧,我們無所謂。”
社區勤快的社民想要多種一點,顧曼青可管不著,先到先得唄,空間的地足夠她使用了。
“可是入股,對你們來說隻有好處,並無壞處,為什麼要反對呢?”
“再說,若是將來有社民為了一塊地爭搶,那還不如一起將它交出去。”
聽起來是有幾分道理的,不怕地多的人還是有的。
可是作為一個稱職的管理員,三個姑娘可不能私下拍板,她們需要將這事公告給社區社民,讓每個人都知道這事。
“可以,我們並不著急。”
姑娘們商量了一下,由李芸芸跑去書房草擬公告,拿到樓下告示欄去張貼。
馬克搞投資也並非隻有他一人,他跟隨亞倫出來其實是考察來的。
他有一個團隊,除了那位文學愛好者和拜神會成員,另外兩人都是他的合作夥伴。
他以團隊入股,同屬亞倫的“空間技術研究團隊”。
馬克的夥伴拿出一份建設項目入股書,這是一份協議書,主要涉及土地轉讓。
但他們還有一份建設項目計劃書,列明資金,項目統一管理的各項事務。
入股和直接買斷是有區彆的,入股就是股東了,萬一盈利就可以分紅,沒有盈利,大不了相當於土地閒置。
聽起來好像都不虧,念在顧曼青和亞倫熟悉的份上,他們給九號社區入股的資格。
“可是你們哪來的建材,哪來的工人?”
現在人人能吃飽飯,誰還願意乾這種力氣活,造房子可是很辛苦的。
“所以我們得研究空間,一個是種大量木材,還有一個是研究空間剝離。”
空間剝離之後,有些人就成了閒置勞動力了,他們可以參與建築,反正工資少不了。
拿勞動力作交換,才能體現勞動力的價值。
要不然你一個人吃飽喝足,活潑健康,誰知道你天生富足。
“那你們還不如多研究機器人。”
“哪來的金屬,哪來的礦產?”
更何況他們連電腦都沒有,這些科技屬性的東西,還得信息化之後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