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一直熱鬨到了晚上。
鎮上不少地主商戶也都送來了禮。
就連吳童生和方童生也讓人送了禮來。
村裡人幫忙收拾好桌椅板凳和其他之後離開就隻剩李昱一家人了。
舒雲華整理著大家送來的那些東西,看見了舒家送來的十兩賀銀她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李昱之前屢試不第,賣田賣地,有一年她父親生辰兩人回去道賀,李昱當著所有賓客的麵讓她爹把當年的彩禮還回來還說什麼可以讓舒雲華歸家。
可把舒秀才給氣狠了,他當場把李昱和舒雲華兩個人給趕了出去!還說跟舒雲華斷絕父女關係以後再不許舒雲華登門!死也要死李家!
那之後舒雲華就再也沒有回過娘家。
舒家也再也沒有來走動。
沒想到今天李昱考中秀才,她父親竟然讓人送來十兩銀子。
李昱遞了一張手帕給舒雲華擦臉:“要不改天我陪你一起回娘家,你也很多年沒有回去過了。父女沒有隔夜仇,當年是我混賬,現在我改了,嶽父大約也不會再計較以前的事。”
舒雲華搖了搖頭:“不了。”
沒有了娘親之後,那裡再也不是她的家了,如今這裡才是她的家,有她丈夫,有她兒子。
既然當初他父親都已經說出那種絕情的話,說要一刀兩斷,以後還是不聯係的好。
今天來的人很多,村裡的人大家都是來熱鬨的,也都送上了家裡邊珍藏的一些食物。
倒是鎮上的那些地主還有商戶送的禮物就重了,除了送銀子的,竟然還有送田產的。
李昱都感慨著自己發了一筆橫財:“無親無故的,送的禮重了吧。他們送了禮來,日後我是不是還得給他們回禮去?”
舒雲華很淡定地整理這些東西:“無事,回不回禮的都無所謂。那些商戶送來也隻不過是想跟你結個善緣,讓你日後不要為難他們就好。”
她爹考中過秀才,她對這些還是比較清楚的。
李昱這才對古代的重農抑商製度有了直觀地認識。
商戶在這個年代地位可是比農戶還要低,即使賺了很多錢也需要交很多的稅費,還有很多的限製,就連自己的後代也無法科舉。
果然那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李昱考了秀才就準備自己開一家私塾,彆人送孩子過來讀書,會交束修,到時候掙的應該比抄書多又或者學生少的時候,他也可以從文掌櫃那裡拿了書回家裡來抄,兩份收入妥妥的。
舒雲華也幫忙出謀劃策,她爹就是開私塾的,她還能回憶起她爹在家裡的布置來。
“既然是私塾,那肯定是有地方給學生們上課的。還好我們這個房子比較寬敞,拿出一間屋子來,擺上桌子凳子就算是教室了。”
“對了還有還要管學生們中午的一頓飯。。”
一般到私塾來上學的都是附近或者村子裡的人,大部分都是早上來,晚上回家,因為他私塾是小規模的學校一般是沒有條件管住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