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婉被三位好友這麼一說,心裡也敞亮了起來。
李清婉:“有友如此,夫複何求?可惜你們卻要進宮,以後我們雖然都在京城,我和你們卻輕易不能見麵了。”
她最是為好友陳喬喬可惜,陳喬喬出身高貴,長得花容月貌,其父母家人都疼愛陳喬喬,如果陳喬喬落選了,其父母家人一定會為陳喬喬選一個好人家嫁了。
其他兩個好友的情況她也知道,進宮對這兩個好友來說其實並不算壞事。
喬喬笑道:“沒關係,咱們的一輩子還有那麼長,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幾人正說著話,來接她們的馬車來了,幾人互相告彆,上了家裡來接她們的馬車。
喬喬一上馬車,就被馬車上的劉氏抱著哭:“我的兒!我聽說你被選上了?”
喬喬安慰地拍了拍母親的背部說道:“娘,您彆傷心難過,我雖然被選上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沒有好日子過啊!”
劉氏還是哭,同時心裡更加痛恨陳芊芊,如果不是陳芊芊鬨幺蛾子,她的女兒怎麼可能會進宮?
不過事情已經成了定局,劉氏除了接受,也彆無他法。
因此劉氏哭了一會兒之後,也就接受了現實。
劉氏:“喬喬,娘知道了,娘不會再哭了!不過你答應娘,進了宮,你一定要好好的!”
喬喬:“好,女兒答應您!”
回到家,家人們得知喬喬中選,都表現得很難過,喬喬自然又是一番安慰,最後大家也是不得不接受現實。
畢竟大家都是生活在封建皇權社會的人,大家也沒有要造反的野心,因此從來沒有想過要抗旨。
幾人接受了現實之後,又開始討論起喬喬的位份。
陳老夫人:“咱們喬喬可是丞相之女,皇上最少得給一個妃位吧?”
陳丞相點頭道:“不出意外的話,就是妃位了。現在宮裡的皇後去世多年,沒有貴妃和皇貴妃,有三個妃位,其他的妃嬪都是嬪位或者嬪位以下的,也多年沒有升過位份,一般都是進宮是什麼位份,現在就是什麼位份。”
劉氏歎息道:“唉,皇宮裡從來就沒有嬰蹄聲,皇上和太後哪裡有心情升妃嬪的位份?她們自然是進宮什麼位份,現在就什麼位份。”
陳氏恒說道:“妃位都是委屈了妹妹了,要我說妹妹當得貴妃和皇貴妃!”
陳世茂說道:“貴妃和皇貴妃算什麼?姐姐那麼好,我覺得她應該當皇後才是!”
這話一出,在場的人都盯著陳世茂看,覺得劉世茂實在是太過於異想天開了。
喬喬好笑道:“弟弟,我看皇上根本就沒有再封皇後的心,你就彆想這個了,我覺得妃位就很不錯了。”
喬喬是真的沒想過皇後這個位份,她自己又不是人見人愛的瑪麗蘇,皇上也不是好色之人,他怎麼可能會冊封她為皇後?
陳世茂聞言訕笑,他這不是做做夢嘛!如果姐姐成了皇後,那姐姐即使沒有孩子,等皇上過繼了子嗣,那過繼來的子嗣就是姐姐的孩子,等那個子嗣繼位,他姐姐就是太後,那個子嗣敢不孝順太後嗎?他不敢!
喬喬幾人隻把陳世茂的話當作一個插曲,並沒有當真,就連陳世茂也覺得自己是異想天開了。
殊不知,皇宮裡,太後把皇帝找過去商量新入選秀女的位份時,直接就提到了讓陳喬喬當皇後。
皇帝詫異道:“母後,沒必要再冊封皇後吧?陳丞相的女兒的話,冊封一個妃位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秀女,家世好些的那兩個就冊封為嬪,其他兩個就冊封為貴人。”
太後疲憊道:“皇帝啊,先皇後已經去世了五年了,你不冊封皇後,也不冊封貴妃和皇貴妃,就隻讓哀家管著宮務,可是哀家的年紀現在越來越大,實在是力不從心了,你難道要讓哀家操勞到死不成?”
她操心皇帝沒子嗣的問題都已經操心不過來了,這幾年還管著宮務,整個人都是心力交瘁的。
皇帝景逸晨聞言仔細打量了一下太後,發現太後的頭發不知什麼時候竟然全白了!而且太後的臉上都是疲憊之色,可見太後並沒有休息好。
皇帝頓時愧疚了,他熱衷於政務,後宮又久久沒有孩子,他也不好女色,所以他基本上沒有放心思在後宮裡,每次入後宮都隻是例行公事。
以前有皇後在的時候,皇後兢兢業業地管理著後宮,皇後去世了之後,他就理所當然地把宮務給太後管了,他以為太後還是當年那個精力充沛的太後,卻沒有發覺到太後已經這般老了。
景逸晨愧疚道:“母後,是朕不孝!居然讓您勞累至此!母後您說得對,宮裡確實需要一個皇後了,朕就冊封陳丞相的女兒為皇後吧,等她進宮了,您就把宮務給她處理,您隻需要安安心心地養老就行。”
太後點頭道:“這就對了!你又不是對先皇後一往情深,隻不過是懶得冊封皇後罷了,現在冊封一個皇後,皇後打理宮務才能名正言順,要不然宮裡的其他妃嬪不會服她!”
景逸晨深以為然,於是他在回到自己處理政務的宮殿的時候,就揮墨寫了聖旨下發到入選的這五個妃嬪家裡去。
“聖旨到!”
丞相府門口,太監高亢的聲音響起,早就有準備的丞相府眾人立刻把宣旨太監迎了進來,擺了香案,眾人齊齊跪下聽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夫天地有象,乾坤分陰陽之儀;家國有序,帝後擔社稷之責。朕膺天命,臨禦四海,以安邦定國為誌,以興民樂業為懷。今立中宮之位,以正內廷,昭顯綱常,此乃國之大典,萬邦矚目。
陳氏,生於丞相之家,乃賢良淑德、才識兼備之女子,朕以為其實堪為天下之母。今冊立爾為皇後,入主坤寧宮。望爾秉持初心,輔佐朕以治天下,使四海清晏、九州同春;統領六宮,協和內外,令宮闈肅穆、禮教興行。
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