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看明末相關的史料和古跡,掩卷後總是心緒難平,感歎萬千,久久不能釋懷。
特彆是看了李光壂的《守汴日誌》,眼前仿佛浮現了開封的小老百姓,幾個月間經曆了從齊心踴躍守城到人人互食,最終一夜間被滔滔的黃河掩埋的場景。
無論正反,無論過錯,均被黃河的浪花淘儘。
曆史從來都是王侯將相的故事,這些黃沙下,一個個鮮活的小民麵容,他們的故事又從哪裡尋覓?
崇禎以上吊的儀式,為漢王朝增添了幾分悲壯,體麵的完成使命。
然而,漢家百姓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我瞻仰過開封城摞城的奇觀,試圖想象百姓和社兵挑擔抗泥,也是走在我腳下這塊磚上,正奮力為活著抗爭吧。
也撫摸過山海關的城牆,試圖感受將軍和士兵刀光劍影,其中一定有一個小兵,和我一樣,也摸過這塊磚吧。
俱往矣,歲月已卷起鼓角錚鳴,河水已衝走明末萬民。
隻剩些殘破城垣,供後世一個普通的村民前來憑吊。
我不自量力,欲將我想象的故事,徐徐寫下,供各位讀者,茶餘飯後閒來無事消遣。
如有不妥之處,還望海涵。
本書風貌包含經濟體製,貿易戰爭,婦女權利,技術改良,義務教育,自然科學,醫學衛生,考古文物,啟蒙運動,階級矛盾,新聞報紙,兒童保護,體育運動,音樂繪畫,農業發展,社會福利,軍事技術,勞動者權益,律法變革,環境保護,移民製度,大航海等。
分為三卷:
第一卷:星火燎原。
第二卷:中原逐鹿。
第三卷:維新時代。
在這個明末維新時代裡,人民百姓才是主角,他們在這浩浩蕩蕩的時代下,有哪些小民的喜怒哀樂?有哪些生與死的悲歌?有哪些讓人唏噓和激奮的命運?
這是我想突出的重點,力求刻畫出一個明末維新時代的社會風貌。
整體風格偏向經濟、種田、千人千麵的小民故事。
我很少看小說,也是第一次寫小說,如果哪裡寫的不好,請大家多多諒解我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人。
每一章我都是花費了兩三個小時,在自己水平之內,用心構思和打字,隻為儘力把故事呈現出來。
有什麼建議和想法請隨時段評和留言,我都會一一回複的。
不再贅言,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他們被黃沙埋入之前,看看他們鮮活的麵容吧。
正文:
崇禎八年正月初五,河南府鞏縣周家溝。
“二民哥,村北有流寇!”村口寨堡哨樓上,一村民大喊,急敲樓上鐵板,“鐺鐺鐺鐺……”
周懷民及一眾村裡青壯,手持柴刀糞叉和獵弓,匆匆跑向村北。
村北田野間哭聲震天,幾十個流民不走鄉道,在田野間四散奔走逃命。
後麵有四五個賊寇,一邊大笑,一邊舉刀追砍。
跑在最前的是一少年,赤腿亂發,背著瘦小的娘。
最後麵有一老婦絆倒,被賊寇隨意一砍,奪去包袱。
“爹爹!”一個頗有書香之氣的十五六歲白淨少女,驚慌之下被一賊寇揪住衣服,死死抱住。
禹廷璋正拉著小兒急走,聽到跟在身後的女兒慘叫,回頭看一臉絕望:“允貞!”
禹允貞臉色赤紅,左右躲閃著臭嘴,怒罵道:“死賊!天子早晚發兵剿滅你等!”
然賊寇力大,又手持利刃,動彈不得。
但若不掙脫,自己必然要自絕於世,活不過今晚。
急切間忽有主意,一口咬死賊寇的大耳朵,含恨猛撕,直接扯下一大半。
“啊!”
賊寇捂著耳朵滿地打滾。
禹廷璋抱起小兒,急忙拉起禹允貞,慌忙逃向南麵的村莊。
另一賊寇瞧見,大笑:“嘿!王大耳成了王小耳!”嘲笑間就要提刀追上禹廷璋三人,隻聽破空疾響,一箭飛來射中左肩。
賊寇吃痛,驚恐大喊:“有弓!快跑!”
王大耳捂著耳朵,撿起遺落的包袱,回頭罵道:“周家溝的,老子過兩天就帶人來燒了你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