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民笑道:“這是我又二次提純,已不是燒酒,而稱之為酒精。凡外傷,用酒精再三塗抹,可極大避免生膿長瘡。”
宋文瑞恍然,怪不得那小姑娘要反複用這酒精擦抹傷口,再蓋棉布。”這酒精竟有如此神效?“
周懷民點頭,“燒酒亦可,我大明神醫陳實功的《外科正宗》有講,用燒酒淋洗傷口,可去金瘡。而我這酒精,比燒酒更有功效,療效更好。”
宋文瑞怪異道:“你知道陳神醫?”雖說陳實功是有名氣,但這小山溝的村民,怎麼會知道千裡之外的人?
周懷民心道,我當然知道,我還知道他現在還活著呢,但明年,也就是崇禎九年,就要掛了。
隻得謊稱曾跟隨家父,在洛陽聽聞,有來自淮南的商人講道,此人善外傷。
周懷民道:“楊掌櫃,這燒酒的蒸餾提純,非常簡單,但卻可讓百姓免受因外傷而命喪之苦,如你需要,可派人來我這裡學習這烈酒蒸餾之法。”
宋文瑞聽了,大為感歎,無論是將士、農夫、工匠,外傷不斷。
運氣好了,自己便能自愈。
若是傷勢較重,就可能高燒不退,一命嗚呼。
而這周懷民明明可以保有此秘方,掙得無數銀兩,卻視若敝履,並願獻出秘方,造福百姓。
”周掌櫃真是大慈大悲之心,心懷天下百姓。如此好物,我卻之不恭,那過幾日我便要讓人來學了。“
“可以,隨時恭候。這些都是小工巧,不值一提,還能讓百姓免受病苦,何樂而不為?”周懷民對這種所謂秘方並不在意,反而更注重科技的擴散和滲透。
科技的擴散,往往帶著新思維的春風,吹刷著沉悶僵固的堅冰。這對於周懷民來說,本身就是想達到的目的。
得了周懷民的承諾,宋文瑞非常開心,兩人來到病室,一進來第一感覺就是白,潔淨。
病室牆壁都刷了白石灰,地上鋪了青磚,磚縫用石灰填塞。從南到北,一排排木床,鋪有白色被褥、白色床單,上皆繡有紅葫蘆及保民二字。
有四五個床上,還躺著受傷嚴重的村民,村民見周懷民帶人進來,皆忙招呼。
其中一個病床,正躺著剛才在坡上摔著骨頭的焦溝村民,此刻禹大夫及護理正為其縫傷口。
宋文瑞驚奇,上前觀看,隻見禹大夫用蘸取過酒精的銀針,用高支極細的棉線正如縫補衣服般,把傷口縫合,又用棉布仔細蓋上,並用木板固定雙腿,囑咐村民切勿下床。
“用針線縫合傷口我尚未見過,可是有什麼妙處?”宋文瑞現在都已經熟悉了,但凡不同之處,必定有妙處。
周懷民為宋文瑞講解,“其實這針縫之法,《外傷正宗》中亦有提到,隻是眾醫館中,用了針縫,反而讓傷口感染更快,弄巧成拙讓村民喪命,反而不用此法。”
宋文瑞不解道:“這是為何?”
“凡診療之物,皆需殺毒。你看禹大夫所用繃帶及木板,及這床單、枕套,都用開水蒸煮,目的也是殺毒。古往今來的大夫,不明其理,用不殺毒的棉線,則毒性更重,反而會加重感染。用白棉布蒸煮為繃帶,包紮即可,切不可用色染之布,色染亦有毒。”
“怪不得,你這保安堂所用之物,皆是白布。我懂了,我懂了。”宋文瑞心喜,此來不虛此行,學到了這些保民之術,回去在縣裡推廣,則可救撫我治下百姓,“這馬上中午,這幾個村民如何吃飯?”
“護工會到食堂打飯,給村民送來。”
正說話間,從院外跑進來一蓬頭亂發的農家少女,臉色粗黑,這馬上四月天,還穿著破棉襖,站在病房門口,小聲問道:“可是禹大夫?我是從焦村來的,我們會長讓我來這裡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