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衙通常隻有三個有品級的官員。
分彆是七品知縣、八品縣丞、九品主簿。
知縣是一個縣的一把手,負責各方麵的事務,類似於書記兼縣長。至於縣丞和主簿根本沒有什麼權力,被俗稱為搖頭老爺。
在縣裡還有一個官員不能惹,那就是九品巡檢。
巡檢不在縣衙辦公,但是權力僅次於知縣。
巡檢司雖歸縣令管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獨立於知縣的軍事職能。
而且巡檢大多由本地豪強擔任,他們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對本地情況熟悉,在治安管理方麵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話語權,這使得知縣在某些情況下需要與他們協商合作,而不能完全以行政命令來指揮。
對於普通的村民、商人和鄉紳們來說,巡檢比知縣可怕得多。
因為按照吏部的規矩,知縣都是外地人,一般都是乾幾年就調走。
而九品巡檢才是必須要維護好關係的老爺。
按照朝廷的規矩,在非常重要繁華的鄉鎮、關隘,會設立一個巡檢所。
可是巡檢太多而且品級太低,文選司郎中根本就忙不過來。為了節省功夫,朝廷乾脆讓巡檢世襲。
也就是說,老子死了以後,兒子或者其他親屬可以接班,除非這家人死絕了。
對於商人和鄉紳得罪了巡檢,那等於需要世世代代警惕巡檢的報複。
黑石關是交通的咽喉,扼控鞏洛之中,為曆代險要之關,而黑石關巡檢司便設在關口處的黑石關村。
黑石關巡檢司的兵丁大約有八十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弓兵,這些弓兵也是一種差役,是從當地百姓中選派出來。
但其實真正的兵丁並沒有這麼多,縣衙裡發放的兵餉,平時都被馬巡檢及他的家屬吃了空餉。
馬巡檢拿到知縣的牌票,也是慌張。先拖著知縣幾天,自己掏腰包,就近招募一些獵戶。
花了十幾天的功夫,才把人數湊夠,和縣衙過來的魏典史在黑石關村等雨停了幾天,才磨磨蹭蹭一並前往邙嶺剿匪。
偃師並沒有巡檢司,但知縣夏士譽可以征用民壯,收到馬巡檢的消息後,由曹典史帶著,也從邙嶺西側開始上山。
邙嶺山寨大堂。
“報!西邊坡下有一百多個官兵打過來了!”
“報!東邊也有百十名官兵,裡麵還有好多弓兵!”
眾首領收到哨衛通報,臉色一沉,他們早有心理準備,這半個月也安靜的很,就是幻想著官兵不再來攻,但該來的還是來了。
杜二急道:“你們說,咋辦?”
李善看了眾人不說話,便道:“不如你我各防守一側,你守東,我守西,咱們也有幾千人,這百十名官兵,也沒什麼好怕的。”
杜二沉吟不語。
杜老五嚷道:“這怎麼行!東邊的巡檢帶的有弓兵,你們縣又沒有巡檢!我們調換一下。”
李善背後的親兵也嚷道:“你守你們縣的,我們守我們縣的,這也公平。”
李善也點頭道:“統領,你說是這個理吧?”
杜二和杜老五為難,這李善帶著這群偃師人,現在吃住都在一塊,隱隱要有另立山頭的意思。
要不是自己這邊能從山下周記雜貨店裡買些鹽、布、棉被等日用之物,這李善便難於駕馭,火並自己都有可能。
兩人正為難,杜老五後麵的付長秋喊道:“李首領,你說的是這個理,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活下去,要我說,各帶一半人馬,各守一邊就是。”
杜二聽了眼前一亮,看向劉福全讚許的目光,大聲道:“有道理,我們各帶一半人馬,你東,我西。”
杜二心道,反正現在偃師人多,無論怎麼分,自己都是賺,攻打時讓李善的部眾頂在前頭唄。
李善也是這麼想,攻打的時候讓杜二的部眾頂在前頭,可能自己會多傷亡一些,但人在屋簷下,也是得吃虧,反正偃師饑民多的是,回頭再招。
幾人商定,各自均分了部眾。
杜二看著自己這邊多出的一群人,便喊道:“劉福全,升你為五首領,你來帶著這些人。”
進入八月,夜裡漸涼,山上更是如此,多是缺衣少被,不少家屬夜裡著涼,還死了幾個人。
劉福全自告奮勇,不顧危險,請命要帶著幾個相熟之人扮做村民,下山到宋陵村的雜貨店采買。
山上彆的不多,就搶到的金銀、首飾多,不能吃不能喝,剛好發揮作用。
自此以後,每隔幾日,幾人推著獨輪車,便去買到一些山上急缺的藥材、鹽之物,李善的部眾也要仰仗著這些過活。
杜二對劉福全非常滿意,這個劉福全,彆看年輕,主意多,人也是本縣的,用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