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民跑的滿頭是汗,進了屋,兩個孩子在大哭,年嬸和陳應魁在旁守著正躺在床上的劉世芳。
“怎麼樣了!”
年嬸道:“我和你年叔剛從楊家莊回來,就看到孩子們在亂喊,趕忙和陳先生把她抱下來。這孩子也真是,怎麼這麼傻,有啥想不開的呢?”
年叔衝年嬸招手,兩人帶著孩子悄悄離開。
劉世芳躺在床上,一臉木然,呆望著上方。
明初,朱元璋頒布了《教女論》,強調女性應該遵循三從四德,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並要求女性保持貞潔。
此外,明朝還實行了貞節觀,鼓勵女性為家庭、丈夫或兒子守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種對女性貞節的極端要求,導致了大量女性被迫自殺或自殺殉道。另外,明還實行了女教,即禁止女性接受正統教育,限製女性的社會地位和活動範圍,使女性完全被束縛在家庭中。
明代律法對於女性也有著極為嚴苛的規定。
如財產繼承權裡,明代婦女不像唐代婦女那樣可以支配自己的嫁妝,除非她為夫家堅守貞節可能有機會。
要是改嫁,這些嫁妝則必須交給原夫家處理。
而守寡的婦人也很難保有丈夫的財產,不再是宋唐及之前的有產婦女。
至於未出嫁的女性要等到家中沒有任何男性繼承人的情況時,才能握有財產繼承權。
由於財政大權多在夫家手中,因此女性即使遭受到丈夫虐待,也無法離開充滿暴力的環境。
在《明實錄》、《河南府誌》等史料中,記錄了大量的貞節烈女事跡,其內容慘無人道還立誌讚賞。
隨著明末掌控力減弱,商業經濟發展,明初設計的一係列路引製度、保甲製度、黃冊等逐漸崩潰,章法流為廢紙。
但女教思想卻愈演愈烈。對於一個失去丈夫的孤苦女人而言,她全部生活都失去了支柱。且不談清苦守節生活寂寞難耐,還麵臨食不果腹,衣不附體的貧窮困境。
她們沒有男人眾多的就業崗位,還需要承擔原本由丈夫負責的田間勞動,再加上還需要奉養公婆撫養子女,這對她們心理和生理上都是一種摧殘。
在某些地方甚至還有女性自殘或者是被他人直接傷害身體習俗來表明女子的守節意誌。
史書上記載有很多女子都有失去丈夫之後被割掉鼻子,刺傷眼睛的經曆。這種做法不但沒被製止,反而還被統治階層和社會大眾所認可。
婦女為丈夫守不守節本不是文明的標誌,但文明的標誌就在於她是否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漢家文明也曾漢武隆唐,自信開放,何以衰落至此?
周懷民有心想改變這個婦女束縛的時代,但想改變社會風貌,特彆難特彆慢。
想把婦女束縛的社會風貌,迭代為有產婦女,甚至再高層次的婦女工作、婦女選舉、婦女參政的風貌層次,來釋放海量的勞動力,就要掘斷婦女束縛的根。
根就是這個時代的生產關係。
想改變生產關係,就必須發展生產力,生產力刺激經濟結構的發展。
經濟結構的改變,就是儒家士紳的喪鐘。
如何提高生產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