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將領,指揮一級的隻有十兩,千總八兩,把總六兩,百總五兩,普通士兵隻有三兩。
普通士兵的月餉普遍在一兩五錢至二兩之間。
當然,這麼低的撫恤標準是有原因的,因為明軍還有另一套撫恤製度。
即軍戶製度。
軍官可父死子繼,洪武十九年規定“將校陣亡,其子世襲,加一秩”,例如指揮僉事陳德成戰死後,其子承襲千戶。
而普通士兵,可軍功轉授,成化五年規定陣亡士兵無子嗣者,軍功可由直係親屬承襲,如父升二級、兄弟補役。
同時也承擔喪葬費,並授遺屬免稅軍田。
周懷民以為,依托田地、軍戶之實物撫恤製度,有很大的缺點,這也是農耕時代的局限性。
土地畝數不變,但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兼並的自然規律,隻需兩三代,會滋生許多人地矛盾和破產村戶。
而折算銀兩,引導軍屬為工人,杜絕父死子繼這種埋雷操作,相對來說,容錯率會更高一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然,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不可能絕對的好,也不可能絕對的壞。
隻是相對於目前的實際情況,發揮保民社工商業的優勢,進行轉移矛盾。
五人再次審議無誤,張國棟彙總抄寫正式章程,各自蓋章簽押。
周昌鶴問:“那陣亡的農兵,該如何辦?”
周懷民沉思片刻:“按丙級執行如何?”
五人敲定,委托保民報社,把撫恤章程全民宣講。
即日起,撫恤一事由周昌鶴負責,即刻為各克難英烈一一撫恤。
周家溝、鐵爐堡、楊家莊、洛尾灣、桂花廟、馬家莊、百葉村、任莊、車井村、孫店村,村村都有披麻戴孝,送葬入土者。
楊家莊的楊君敬家門口,安裝了【克難英烈】榮譽牌。
周懷民、周昌鶴、張國棟,及楊家莊會長楊君嶽,來到楊君敬家。
慰問家屬,詳細講解了社兵撫恤章程,並發放撫恤金。
楊君嶽勸慰道:“嫂子,君敬哥在馬家莊之戰,作戰勇敢,沒有為楊家宗族丟麵。這兩日咱們也都聽了宣講,咱保民營撫恤如此優厚,又有我農會照護,還請節哀順變。”
楊君敬婆娘高貞宜泣不成聲,摟著兩個孩子,隻是點頭。
君敬爹喝道:“彆哭!這流賊土寇,不知殺死多少人家,我之前曾在喬北溝做工,那整個村子的人都沒了,我兒一命能保一家吃喝不愁,也值。”
君敬娘擦著眼淚:“隻是苦了這孩子,自小就沒了爹。”
周懷民撫著孩子的頭,道:“咱們馬上要辦學堂,凡克難英烈兒女,不收一文錢束修。能寫會算後,長到十五,包安排做工,每個孩子都能掙個二三兩養活自己。”
楊君敬長子十歲,次子六歲。
君敬爹道:“這也是咱縣的鄉民運氣好,遇上了周會長,我瞧偃師、登封的村民,死了就死了,一死就是一家,都是白死。咱們出人出力,才能不絕後嗣!”
周昌鶴點頭道:“正是這個理,叔是個明白人。”
保民營幾人,一家一家的親至,發放撫恤金,講明道理,大多人家見撫恤如此優厚,甚為歡喜。
自古以來,哪怕是後世二十一世紀之前,都是人命不值錢,不成的棄嬰、生三成一、患病忽去,都習以為常。
反倒是保命之物,更為稀缺珍貴。
有個彆村婦,講不通道理的,隻有讓本村農會會長出麵,以入社兵時自當遵從,若再鬨事則拒絕發放撫恤金為由,方才罷休。
鞏南幾個村子,經過一場大戰,農兵的作戰經驗都比其他村子長進許多。
周懷民等人也撤出保民大營,重新回到周家溝辦公。
周家溝平安堂。
取暖的煤爐又在各房燃起,室內周懷民五人在複盤三場大戰。
“社長,咱們現在已多達二十個哨,有時每個哨長的名字,我都要想一想。我覺得該如趙至庚的炮營,重新劃營,方好上傳下達。”
周昌鶴道:“正是,如果這次沒有炮兵營,我們估計會傷亡殆儘。”
周懷民提著水壺,坐到煤爐上:“我正有此意,咱們幾場戰下來,也漲了經驗,發現很大不足,你們說說,該如何重新規劃保民營的建製?”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